八十年代因《人生》走红,嫁给乒乓球世界冠军江嘉良隐退多年后复出拍戏 电视剧《都挺好》中,姚晨扮演的苏明玉有个“no zuo no die”的父亲苏大强,而在正在上映的电影《送我上青云》中,姚晨扮演的盛男,则有了个不省心的妈。扮演妈妈的吴玉芳同样是“老戏骨”,将妈妈这个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都是戏。 或许对年轻观众来说,吴玉芳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可是若在三十年前,她则可以归入到“当红小花”之中。在1984年,21岁的吴玉芳出演了吴天明导演、根据路遥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生》,因主演巧珍而迅速走红,荣获了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而在其演艺事业鼎盛之时 ,吴玉芳却因为爱情而隐退,嫁给了当时的乒乓球世界冠军江嘉良。 1997年开始,吴玉芳又重返了影视行业,虽然已经错过了演员的黄金期,只能接演妈妈级的人物,但吴玉芳丝毫没有遗憾和不甘。 语气温柔、说话慢条斯理的吴玉芳接受采访时说:“我从来没有不满意过,做演员、结婚、退出、再演戏,这些都是顺其自然,我自己也没想过如果这样、那样,会怎样?别人或许觉得我年轻时可以演更多的戏更红,可是我那些年和家人在一起,自己并没有缺失什么,孩子也不会因为我忙于工作而有成长的遗憾,我觉得自己很幸福。人呢,不要看失去了什么,而要看得到了什么。” 演《送我上青云》要感谢梁冠华推荐 《送我上青云》8月16日上映,姚晨扮演的是个有点儿“丧”的角色。她饰演的记者盛男因为生病需要做手术,不得不接受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去给李总的父亲写传记,以给自己筹手术费。在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希望与绝望后,终于寻找到自己的方式与世界和解。 盛男算是个“愤青”,她嫉恶如仇,心直口快,一举一动都没有“女人味儿”,和父母关系也一般。父亲以前是厂长,现在面临破产危险,而且常年有个“小三儿”,“小三儿”还是盛男的同学。妈妈19岁去工厂实习时,因为漂亮,被厂长爸爸看中,很快就结婚并生下盛男。之后,虽然知道丈夫外面有人,却采取了忍耐的态度,让盛男很是瞧不起妈妈,觉得她蠢笨,从来不叫她妈妈,每次见了都是以“梁美枝”的名字叫她。梁美枝养了条狗,当孩子似的呵护,可惜狗没了,于是无奈之下只能找到女儿,母女的戏就这样开始了…… 吴玉芳扮演的妈妈是这部电影中的“变奏”,她让电影的色彩变得明亮很多。女儿很“丧”,她却很喜,女儿穿黑色没有女人味儿,她却穿着鲜艳,半老徐娘,承担了影片中让人笑的部分。可是这个妈妈又不是个纯粹搞笑的角色,她丰富了盛男这个角色,让其更饱满,也拓深了电影的广度,让影片不是盛男一个人的自怨自艾,没有一般文艺片的“飘”,而是像根线,拽住了电影和观众,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让电影不再“苦闷”。 吴玉芳的表演让妈妈这个角色“活起来”,吴玉芳说扮演这个角色,对她而言也是颠覆性的,因为她本人不是这样的人,她之前演的也多是“贤妻良母”。 受到观众认可,吴玉芳温柔地笑了,她说很开心大家喜欢这个角色,自己也没有辜负朋友的推荐。原来,向剧组推荐她的,是在片中扮演李总的梁冠华。而看到剧本时,吴玉芳就对这个角色充满好奇。“从来没有演过这种人,我想尝试一下,看看自己除了扮演贤良的母亲,能不能驾驭这类角色。” 进组之前,吴玉芳还像老派演员那样,为人物做了小传。不管最后呈现在影片中是戏多戏少,她自己得把这个人物完全梳理清楚。“虽然在电影中,这个人物都是片段性呈现,但是作为扮演她的演员,你还是需要理解这个人物的全部生命。” 在吴玉芳看来,这个妈妈一生中充满了错位,年轻时是个文艺青年,貌美如花,可是很快就结婚生女,成了家庭妇女。慢慢地孩子都大了,她却始终没有成长,于是在生活发生变故时,她无力应对,只能逃避。到了更年期,心理和生理都出现变化,她更是慌张地不知道怎么解决,只能在绝望中抓住女儿。“哪有要跟着女儿一起出去采访的妈妈啊。” 所以,在吴玉芳看来,这个妈妈任性自私,虚荣却又幼稚。“这样的角色很难遇到,我身边也没有这样的朋友,我就特别想尝试一下。” 拍《送我上青云》的过程让吴玉芳开心,她说导演是个有想法有要求的导演,演员也都是认真有追求的演员。“我和大姚(姚晨)演母女也很开心,我很喜欢她,她也说我是他们这次挖到的宝藏,电影拍得很顺畅,大家就像是一家人。” 和女儿生活中“情同姐妹” 人们总爱以“温柔如水”来形容女人,吴玉芳老师就算是这类人了。虽然此次重新拍戏,和她年轻时的那个时代已经变化了太多,但她没有“老一代人”的那种不习惯。对此,她说自己“不挑剔”。在她看来,表演对演员来说是个相互适应的过程,自己表现如何,也要看对手反应。“我很幸运,这么多年拍戏遇到的演员都不错,而且我这人心态好,能包容别人,可能也会有心里觉得不愉快的时候吧,不过很快就忘了。” 好脾气的吴玉芳在生活中和两个女儿也是“情同姐妹”,完全不会有片中梁美枝和盛男的那种隔阂。她说自己不会像别人那样拿出妈妈的严厉,所以,她和女儿之间一直也都是有商有量。“两个女儿现在一个27岁,一个24岁,我跟她们说话都是‘妈妈只能告诉你,妈妈的经验’这类,不会替她们决定,还是希望彼此商量着,然后孩子自己做决定。” 两个女儿都学了与设计有关的专业,但是小女儿现在对戏剧产生了兴趣,又去学戏剧了。问及是否培养过她们打乒乓球,吴玉芳笑了,“两人都不学,她们小时候常常被问,要不要像父亲那样打乒乓球,听多了她们就很反感,不喜欢。别人都说挺可惜的,世界冠军后继无人,不过我们觉得无所谓。孩子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做父母的应该注重的是孩子们心理的健康,我们从来不逼孩子刻意去学习什么,在孩子们正常地接受教育的前提下,我们希望她们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从事什么职业,都是无所谓的。” 吴玉芳在自己事业处于高峰时选择了急流勇退,选择了爱情第一,事业第二,问到她的女儿是否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吴玉芳笑说应该不会了,毕竟性格不同,时代也不同了。 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先生鼓励我出来拍戏 吴玉芳自幼喜欢文艺,1974年考入上海儿童艺术剧院学员班。1979年结业后留院任演员。曾出演过《神花郎》《长发姑娘》等童话剧,1982年在影片《预备警官》中饰警校学员姚兰兰,第一次拍电影表现不俗,受到关注。1983年,导演吴天明要拍《人生》,吴玉芳作为片中另一女角色黄亚萍的扮演者,到西安电影制片厂试镜,结果吴天明导演觉得她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黄亚萍。吴玉芳以为落选了,结果在一番谈话后,吴天明却决定由她来演女主角巧珍。 城市姑娘吴玉芳如何演好有颗金字般善良之心的农村姑娘刘巧珍?答案只有苦练。吴玉芳学着干农活,学着像农村姑娘那样走路,去集市、去老乡家体验生活。1984年电影《人生》在全国公开放映,周里京扮演的男主角高加林被观众骂为“陈世美”,温柔善良的刘巧珍则得到无数人的同情,21岁的吴玉芳因主演巧珍而迅速走红。 用现在的话说,走红之后,吴玉芳也是“片约不断”。可是在她事业正处于高峰时,吴玉芳恋爱了,1988年,她和世界杯乒乓球赛男子单打冠军、团体冠军江嘉良结婚。吴玉芳说:“我一直都是顺其自然,爱情来了就恋爱,该结婚了就结婚,结婚以后再拍戏就很忙,顾不上家。那时,他的光环闪耀,我就想不能两人都忙,所以,我就不演戏回到家庭了。我也没想过自己是不是把爱情家庭看得太重,都是顺其自然,家庭需要我,我就照顾家庭,孩子长大了,我就又出来演戏了。” 吴玉芳说她出来演戏,也有先生江嘉良的鼓励。“那时我从来没想过还会再重返影视圈,但九几年的时候,我俩去看一部大片,影院里的音响特别震撼,我平时生活安静,就觉得心脏受不了。先生就说我需要出去工作了,不是我的心脏受不了,是我与社会脱节了。后来,小女儿3岁时,我就慢慢开始工作,出来拍戏了。” 不觉得隐退的那些年是浪费 隐退在家的那段时间,吴玉芳说自己看影视剧时,也会犯“职业病”,会瞎着急。“自己会想怎么是这么演?我会多琢磨琢磨,是不是如果这样那样,会演得更好些?可是就算这样,我也完全没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重出江湖。” 复出之时,吴玉芳更着急了,因为她觉得自己不会演戏了,拍了半个月,完全不适应,也不会背台词了。“我这人虽然不挑剔,但是我脸皮薄,怕演得不好被人说,那多尴尬。那段时间觉得很难熬,幸好熬过半个月,又找到感觉了。唉,其实生活就是熬,最后都熬出来了。” 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期,吴玉芳说自己突然觉得比以前演得好了,有进步了。“可能是生活阅历丰富了的原因吧,我开始享受演员这个职业。先生说我从剧组回来的神态都和以前在家时不一样了,发着光。” 不过,吴玉芳说自己也不会觉得做家庭主妇的那十几年就是浪费。“有朋友说我当时好不容易火了,为什么不多拍戏让自己更火。我没有这种想法,这些年我也没有不满意过,因为我没觉得自己失去什么,和先生孩子在一起,我得到的更多。” 现在重新做演员,吴玉芳依然是“顺其自然”的状态,感受着做演员的快乐。以前爱看美剧的她,现在也开始看国产剧了。“用我先生的话说,就是我在业务学习呢。”吴玉芳说自己喜欢那种平实内敛的表演,所以看到这类的影视作品就会借鉴一下。 不过,就算是复出了,吴玉芳也不打算让自己工作太忙碌,她一年最多演一两部戏,剩下的时间还是在家里。但是,只要是演戏时,吴玉芳就完全投入地去演戏,“我是上了年纪的演员,不能进组后再开始准备,必须提前做功课,多琢磨角色。我的前期准备时间很长,准备充分了,工作时会自在一些。我认为细节决定成败,所以,一个人物演好没有,还是要注意表演细节,拍戏时,我就要让自己进入到戏的情绪里。《送我上青云》拍了40多天,我一直在组里,我不想让人物散了,我想让自己在扮演的过程中,让自己在梁美枝这个角色里,不要跳。” 问吴玉芳有什么想演、但却没有演过的角色,吴玉芳笑了:“我想演个坏女人,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坏人,而是想演个表面祥和,甚至人人都认为她是好人的坏人。” 不拍戏时,吴玉芳会追剧,会和先生去旅行,“我们这个年纪就是要充分享受人生,努力工作,开心生活。” 文/本报记者 张嘉 供图/芳芳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