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外华人网 -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一条“拥军船”航行60年,开辟了一条海图上找不到的特殊航线 ... ...

2019-8-3 21:34| 发布者: leedell| 查看: 8| 评论: 0|来自: 中国军网

摘要:   一条“拥军船”航行60年,开辟了一条海图上找不到的特殊航线  “嘟、嘟、嘟……”7月22日,在山东省荣成市人和镇院夼村拥军码头,十几位须发花白的老渔民唱起了《渔家号子》,用这种传统习俗为即将起锚的第五 ...

  一条“拥军船”航行60年,开辟了一条海图上找不到的特殊航线

  “嘟、嘟、嘟……”7月22日,在山东省荣成市人和镇院夼村拥军码头,十几位须发花白的老渔民唱起了《渔家号子》,用这种传统习俗为即将起锚的第五代拥军船祈福。当天,这艘可载重55吨的拥军船(右图)乘风破浪驶向6.8海里外的苏山岛,为驻岛官兵送去给养物资。自此,它也开启了唯一的使命之旅——拥军。

  自1960年起,院夼村便启动专门的“拥军船”,为无居民、无淡水、无耕地、无航班的“四无”小岛苏山岛驻岛官兵提供服务保障。

  6.8海里,一条“拥军船”,历经5次换代,5任船长接续航行60年,开辟了一条在海图上找不到的特殊航线,平均每年往返不少于300个航次,累计航程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

  鱼水航程,劈波斩浪六十载

  ——山东省荣成市人和镇院夼村

  五代“拥军船”的故事

  ■王立新 中国国防报记者 鲁文帝

1

  拥军船扬帆起航

  1959年冬天,院夼村村民王道伦和王义宽驾船出海,返航途中遭遇大雾和强海流迷航。没有灯塔,没有避险之处,就在两人体力耗尽、感到绝望的时候,十几名守岛官兵发现了险情,在岸上站成一排,使劲儿敲着锣鼓为他们指引航向,最终帮助渔船冲出困境,成功靠泊,两人被救起。

  获救后的王义宽发起了高烧,战士们轮换着给他量体温、喂药、喂饭,两人被安顿下来调养。官兵们精心照料,两人身体渐渐康复。渔家汉子不善言辞,却把恩情刻在心上:“今后出海,一定要来岛上看望亲人解放军。”

  回到村里,王义宽二人直奔村委会讲述了获救的经过。不久后,驻苏山岛官兵又救起了7名遇险渔民。院夼村村民口耳相传:“苏山岛上的解放军真是咱救命恩人!”

  1960年9月5日,院夼村组织村民代表上岛感谢,却发现在这座无居民、无淡水、无耕地、无航班的“四无”小岛上,各种物资补给都由部队定期运送,一旦赶上海况恶劣,有时一个多月没有船只进出海岛。面对此情此景,村民们心生感慨。

  “俺们渔民最拿手的就是开船!”村里挑出一条最好的舢板船,每天往返苏山岛为官兵提供运输服务,王道伦自告奋勇担任第一任船长,院夼“拥军船”正式扬帆起航。村民第一次登岛慰问的那天是9月5日,也成了驻岛官兵和院夼村人的共同节日——“建岛节”。

  时代发展,“拥军船”相继更新换代:上个世纪70年代,舢板船换成桷篷船,王义宽接班成了第二任船长。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第三任船长王喜安接过船舵,开起了机动舢板船。进入新世纪,第四任船长王喜联和第五任船长钱均堂驾起了机动大马力木船。现在,新的钢制第五代“拥军船”又正式启用了。

  2

  只要有需要,拥军船随叫随到

  崭新的“拥军船”航行在宽阔的海面上,性能稳定,平稳舒适,船长钱均堂黝黑的脸庞上挂满了笑容。“建造新船花费140多万元,配备了北斗导航系统,运输能力由第四代的8吨提高到现在的55吨,能抗8级风浪,上岛单程能节省20分钟,基本上可实现全天候航行了。”他兴致勃勃地介绍说。

  “只要岛上有需要,拥军船随叫随到!”岛上官兵都知道这件感人的往事:1998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岛上一名战士刚刚接到“爷爷病危盼归”的电话,便想到了“拥军船”。当时,寒风呼啸,海上风大浪高,出海风险非常大。“拥军船”船长只说了一句话:“这样的事儿谁还会摊上第二回?”

  风雪交加的深夜,“拥军船”启航了。原本两个多小时航程,竟然摸黑走了5个多小时。返程到港后,村里立即安排专车送战士回家。事后,那名战士携礼物到村委会感谢,村主任婉拒了:“子弟兵在苏山岛执行任务、守岛卫国,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据不完全统计,“拥军船”仅在深夜接送官兵及亲属离岛就医就多达50多次。一个细节令人感动:自从担任了“拥军船”船长,这十余年时间,钱钧堂的手机每天保持24小时开机,几乎没有出过远门。

  “拥军船”也改变着官兵们的生活。起初每顿必吃的咸菜出现得越来越少,如今“拥军船”每周至少来送一趟补给,淡水、新鲜蔬菜和瓜果等物资应有尽有。

  这缘分就像一道桥。第一代船长王道伦1997年去世,临终前仍放心不下守岛官兵,嘱托老伴连秀珍多去看望。如今,连秀珍老人已经87岁高龄,每年都会让“拥军船”将自己一针一线纳出的鞋垫送到苏山岛:“手做的鞋垫吸汗不臭脚,孩子们穿着舒服……”

  3

  永不停航的拥军船

  改革开放后,院夼村村民依靠渔业捕捞、海产养殖等,迅速发家致富,村里成立了实业公司,海上作业日趋繁忙。随着部队建设发展,岛上连队的保障条件也有了显著改善。

  “拥军船”还开不开?村里外来务工人员提出疑义。村民的回答坚定而响亮:“富了海边人,不忘戍边人!”

  不光“拥军船”照开,村里还建起了“军人之家”招待所,对上下岛的官兵和家属一律提供免费食、宿、行、医疗等服务。多年来,院夼村免费接待驻岛官兵、家属就餐住宿达10万人次。

  “下岛就是家,上岛守国家。”这十几年,院夼村先后捐款捐物支援部队修缮营房,还赠送除湿机、电视机和电脑等设备。曾经的“四无”小岛早已变了模样,官兵们生活环境越来越好。已经在岛上驻守6年的张博说:“兄弟连队格外羡慕我们拥有不停航的‘拥军船’!”

  情到深处行周详。60年来,院夼人坚持在每年9月5日“建岛节”、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为官兵们送去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或是邀请省市京剧团、艺术团与驻岛官兵一起联欢。

  老故事常讲常新。这是新一代守岛官兵耳熟能详的一段往事。1990年6月,时任连队指导员任振玲7个月大的孩子患上了肺炎,就在院夼职工医院医治。那段时间,孩子白天在医院挂吊瓶,晚上就被村民王进考夫妇接到家中照料,半个月后孩子恢复健康。返岛前,任振玲的爱人拿出钱来答谢王进考夫妇,他们坚持分文不收。从此,每逢外出或探亲回来,任振玲的妻子就带着孩子来看望王进考夫妇并住上几天,有一次不知不觉竟住了70多天,就像住进自己家一样。

  常来常往一家亲。一代代驻岛官兵从未忘记院夼人的深情厚谊,他们经常下岛参加绿化、清洁等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也曾和村民合力扑灭槎山大火,赶上村民们有喜事,官兵们也一定前来道贺。

  4

  船长降格了,拥军情升格了

  “拥军船”启航以来,一直与其它渔船一同停靠在渔港码头。码头泊位有限,有时“拥军船”靠港等待时间较长,十分不便。1998年,院夼村在院夼西港修建了专船专用的“拥军码头”。

  2009年,某演练计划在苏山岛海域进行,得知原有“拥军码头”不适合演练需要,院夼村仅用一个月时间,就改造建成符合标准的新码头。

  2017年,考虑到现有码头不能满足现役登陆舰靠泊需求,院夼村再次重建“拥军码头”,加大宽度,放缓坡度,以便登陆舰停靠。

  海上养殖是院夼村重要的经济来源,养殖面积大、种类多。2009年4月,正值海带等养殖品收割前的快速成长期,再过一个月就能迎来丰收。此时,部队正要铺设海底光缆,途经部分养殖海区。院夼人二话没说,仅用5天时间就将铺设路线周边养殖海区内200亩的筏架设施全部清理,将未成熟的海带、裙带菜等养殖藻类提前收割。

  2017年,又是海底电缆施工,院夼村人同样毫不犹豫地拆筏架、拆参池,不计得失,没有一句怨言。

  第五代“拥军船”首航,钱均堂跟船上了岛。只不过,这一次他不是负责驾驶的船长,而是在船上干扔缆绳、搬运物品等活儿的船员。对此,钱均堂心情五味杂陈:新一代拥军船更快更安全,可全天候航行;但自己不熟悉现代化操作系统,无法驾船接送官兵、运送给养。“不当拥军船船长,还可以当船员,继续为驻岛官兵服务!”就这样,钱均堂由船长“降格”为船员。官兵们得知这个情况后,眼里泛着泪花儿说,老船长对人民军队的感情“升格”了!

  最让院夼村人高兴的是,“拥军船”能为强军实践续薪添柴,提供助力:驻岛官兵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4次、二等功1次,还被评为“全国边海防建设先进集体”“基层建设先进单位”,个人立功受奖更是不计其数。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海外华人中文网   

GMT-8, 2024-11-28 16: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