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贝鲁特7月31日电 特写:敢于向险情亮剑的中国扫雷“急先锋” 孙帅 牛彦澧 盛夏时节,烈日当空。地中海东岸黎巴嫩与以色列边境“蓝线”雷场8条通道上,16名扫雷作业手正在紧张有序地清排复杂雷区。 山坡上杂草丛生、乱石密布。“报告,疑似探雷器灵敏度有误!”初次赴黎执行维和扫雷任务的作业手杜孙裕多次探测,却没有听到报警声,向身后的组长曹翔提出了自己的疑虑。曹翔果断让杜孙裕退出通道。 仔细调试探雷器,认真观察雷区情况,曹翔判断雷带出现了“遗失地雷”。根据以色列提供的雷场要图和已清排雷区地雷分布规律来看,40多年前这个位置应埋有一枚以色列反步兵地雷。 所谓“遗失地雷”,就是根据雷场要图显示某个位置应该有一枚地雷,但探测后没有发现信号源。这枚地雷可能已爆炸或发生移位,也可能在埋设后因地形地貌改变,上面覆盖了厚厚泥土,致使探雷器探测不到信号源。 遇到这种情况,扫雷作业手需采取全面挖掘的方式处理,对遗失地雷位置的土地进行挖掘,以确保清排的位置绝对安全。 曹翔双膝跪地,使用扫雷工具一点点拨开土层,挖下20厘米后,再次探测,终于听到了急促的报警声。 此时,身着厚重防护服的曹翔汗如雨下,脸上却露出笑容。 今年28岁的曹翔三次来到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个人累计销毁地雷200余枚,清排雷区600余平方米,在雷场工作超过1200小时。遇事敢担当、判断精准且作业迅速的曹翔,被战友们称为雷场“急先锋”。 “只要曹翔在,雷区就没有什么疑难杂症解决不了。”同为扫雷小组组长的宁增说。一个月前,他们在一处估计埋有地雷的位置进行挖掘,出现了一块大石头,周围探测不到信号源。几个资深的扫雷骨干建议移开石头,被曹翔制止,改为侧面先挖深、再往石头下面挖的策略。最终,他们在石缝中发现了地雷,大家惊讶地发现,引信朝上。幸亏当时没有移动石头,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死亡地带”上,曹翔的处事不惊,背后是超乎常人想象的刻苦努力。白天训练,反复操作;晚上,加班学习理论。一旦在雷场探测出铁钉、铁丝、铁皮等金属物,就必须仔细辨别这些金属物在探雷器下的不同音调,练就“听声识雷”的绝招。扫雷作业手每工作45分钟轮换一次,而扫雷骨干必须在雷场上时刻坚守。 成功销毁地雷后,打下一根用作标记的黄顶小木桩,曹翔带领作业手向下一枚地雷掘进。 雷场“急先锋”始终敢于向险情亮剑,不断书写着中国“刀尖舞者”的扫雷传奇。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