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鹏)中国一直享有全球生产成本最低国和“世界工厂”的名声,“中国价格”所向无敌。但一项最新研究指出,现在生产成本最低的国家是墨西哥,印度第二,中国落到第三。研究还指出,中国今年内难回到榜首。 对于中国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我们不应感到意外,因为有很多因素在促使“中国制造”的成本加大,比如汇率问题、劳动力成本上升、全球能源价格高企增加了制造和运输成本等。此外,全球经济危机造成的贸易保护主义也是中国出口大幅下降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 中国人总是对“第一”、“最强”等词汇有着莫名的崇拜。对于媒体报道中国“世界工厂”地位让位于墨西哥和印度的消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于是有人把此怪罪于美国强迫人民币升值。但是,当我们抛掉了所谓第一世界工厂这个精神包袱后,是否应该反思,与其抱怨,不如趁机轻装上阵,把危机变成中国经济机构转型的良机。 美国金融危机重挫了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工业,近1/4企业倒闭,对中国农民工就业带来一定冲击。被喻为中国经济发展火车头的广东,大量企业纷纷破产、倒闭,严重依赖出口、低劳动力成本的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珠三角地区,虽然经济总量大,但发展方式粗放,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大;产业规模大,但自主创新能力弱,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经济发展快,但管理方式严重滞后。 美国金融危机给了我们很好的警示,就是中国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由低成本、低附加值的出口加工业,转为高技术、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创新性经济。依靠创新,才能使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才能使中国制造拥有真正的竞争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优势直接参与全球生产链分工的模式换来了前所未有的国家财富效应,但是,这种优势是脆弱的。中国工业化进程必须依靠现代化技术,这样才可以分享高附加值的利益,产生具有核心竞争力、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才可以成为真正的“创造中心”而非“制造中心”。 我们应该以邻为鉴,探索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机遇。二战后的日本依靠产品价格低,使经济迅速恢复,但是日本并没有满足于生产廉价产品,反而以战略眼光瞄准高科技产业。他们实行有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重视科技,大力发展教育,长期坚持智力投资,不断改革教育体制,为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和科技人才;日本企业也实行严格而灵活的科学管理制度,终于改变了日本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低端产业的局面,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中国要发展高科技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肯定会使一些落后的、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企业倒闭,造成大量人失业,这对于国家的稳定不利。但是中国不能永远靠廉价劳动力和低质量低价格产品与世界竞争,中国不能永远做世界的工厂。只有改变,才能变“危”为“机”。中国调整产业结构,需要“卧薪尝胆”,必须忍住社会的非议、暂时的阵痛,不能只顾眼前,必须放眼未来。历史的每一次变革都会造成利益格局的改变,会受到众多的阻碍,但是想要重生,就必须加速转型,这样才能使伤害减到最低。同时,政府也需要在力求改变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系统和就业再培训计划。 中国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首先就需要人才,而人才来源于良好的教育。中国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提升国民的教育水平,并培养出优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目前在西方的经济和管理教材中,很多理论和质量标准都是来自于日本。优秀的人才,是企业成功最大的资本,也是国家崛起的基础;其次,中国也应对有技术有潜力的企业进行扶持,同时帮助他们走向世界。如果没有国际级企业,中国经济就无法谈国际竞争力;最后,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市场经济体系,包括高效的司法制度,高透明的政府管理等,因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真正的国际级企业才能健康成长。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