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美国等国炒作中国本周在南海争议水域进行一系列反舰弹道导弹试射,并宣称此举引发地区不安,中国国防部5日在回应《环球时报》问询时表示,外媒有关报道与事实不符。
中国国防部新闻局表示,“近日,解放军南部战区根据年度训练计划安排,在海南岛附近海域组织了实弹射击演练,不针对任何国家和特定目标。”
划重点:在海南岛附近海域实弹射击演练,并非在人造岛礁上进行。
此前,解放军在南海划设禁航区进行军事训练。有美国媒体认为,此次军事训练海域在南沙与中沙群岛之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网站7月2日引述美国官员报道称,估计中方在禁航令实施期间,在南海进行军事测试,包括试射反舰弹道导弹。美媒报道还进一步分析此次试射很可能是东风21D弹道导弹。 美国国防部本周宣称,解放军上周末从南沙群岛“人造设施”发射了多枚导弹,美方所说的“人造设施”指的是中国经过建设的南沙岛礁。五角大楼称,中国“旨在恐吓”其他南海声索国。 此外,澳大利亚也对此次南海演练表示担忧。根据美国广播公司(ABC news)4日的报道,澳大利亚国防部发言人说:“澳大利亚关注该地区的国际航道的稳定性”,并表示,任何在该地区宣示主权方的举动都可能使南海地区的局势更加紧张”。 一位要求匿名的专家人士5日对《环球时报》表示,国防部新闻局的简短回应表明了三个意思: 首先,回应称此次实弹射击演练发生海南岛附近海域,意味着肯定不是发生在南沙等有争议的岛礁海域; 其次,回应指出此次演练是计划内年度训练,不针对任何国家和特定目标,那相关国家根本没有必要感到不安; 第三,中方表明是实弹射击演练,这是军队举行例行性演练时常用的词汇,说明中方根本没有像某些外国人士声称的那样“旨在恐吓”其他南海声索国。 5日早些时候,《环球时报》刊发题为“美篡改解放军信息试图搅局南海”的社评。社评称,据环球时报了解,解放军在早些时候就已宣布于6月29日到7月3日在南海海域进行军事训练,我们认为,解放军在这期间如有发射导弹的科目是完全正常的。有可靠消息人士对环球时报说,美方声称的解放军“从人造岛礁发射导弹”,是一种恶意的误导,美方消息中有一些无中生有的细节,意在挑拨地区内的国家关系。 以下是环球时报社评全文: 美国国防部本周宣称,解放军上周末从南沙群岛“人造设施”发射了多枚导弹,美方所说的“人造设施”指的是中国经过建设的南沙岛礁。五角大楼称,中国“旨在恐吓”其他南海声索国。 美国散布上述消息后,菲律宾表示他们将调查了解此事,马尼拉不会依赖任何消息来源。越南则做出将“密切关注”此事的一般性原则表态。跟随美国最紧的是澳大利亚,澳国防部不仅表示“担心”,而且称这些试射将“加剧这条关键的国际航道的紧张局势”。 据环球时报了解,解放军在早些时候就已宣布于6月29日到7月3日在南海海域进行军事训练,我们认为,解放军在这期间如有发射导弹的科目是完全正常的。有可靠消息人士对环球时报说,美方声称的解放军“从人造岛礁发射导弹”,是一种恶意的误导,美方消息中有一些无中生有的细节,意在挑拨地区内的国家关系。 南海地区经常有各国的军事演习、乃至联合军事演习,南海迄今出现的最大军事装备是美国的核动力航母,美在南海周边国家还有多个军事基地,美国的南海外交是以它的海军为基础的。如果说南海有军事化的动向,那么美国是当之无愧的“引领者”。 即使中国在南海非争议水域以确保安全的方式搞正常导弹试射,这有恐吓其他国家的意思吗?要知道中国根本就没有发布试射导弹的消息,怎么能够恐吓其他国家呢?发布这一消息的是美国国防部,而且明显篡改了真实信息,想要以此恐吓南海国家的难道不是华盛顿吗? 南海一段时间以来相对风平浪静,中国正与东盟加快制定《南海行为准则》的进程,各国近几年围绕领土争端保持了克制,加强了对分歧的管控。各方都希望地区局势不要被海上分歧主导,更愿意和平与合作长期成为南海地区国家关系的主旋律。 美国是南海地区充满恶意的搅局者。华盛顿不断发动舆论攻势,用捏造、篡改事实等手段抖出一个又一个“中国破坏地区安全”的包袱。华盛顿就是在吓唬地区内的国家,为其增加在南海地区的军事活动制造借口,将它的霸权主义行径包装成保护地区小国权益的“正义之举”。 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南海地区同军事有关的各种信息绝大部分都是华盛顿生产并散播出来的。由于地区内国家对此逐渐有了警惕,不愿意跟风,华盛顿就搬域外盟友给自己当啦啦队,所以我们不时听到美国欧洲盟友要来南海宣示“航行自由”的怪异信息。那些与南海八竿子打不着的国家说这种话时,真是滑稽极了。 澳大利亚比英国等离南海稍微近点,成了美国南海政策最积极的应声虫。堪培拉不过是在向华盛顿表效忠而已,它对南海的每一次发声与其说是在呵护和平,不如说是察言观色瞄准目标和机会的碰瓷。它经常身子在外面,从门缝伸进一个脑袋,冲房间里大喊大叫。 美国既然来南海,就送一点真正的和平与稳定过来,别呼一口气都充满火药味。南海不欢迎开着军舰过来的是非制造者。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