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部门年轻人的提醒,我才知道,王源快19岁了。第一次看见他还是在KTV里,朋友误点了《青春修炼手册》,上一首是罗大佑,下一首是张学友,三个眉清目秀的小孩夹在中间蹦蹦跳跳,在座的中年男女一脸呆滞,半天憋出一句——“切歌”。 距离那个时间点,也有四五年了。真快,中年就像一场流浪,说不清从哪儿开始走,搞不好就在哪儿结束。我再次注意到王源,是在微博热搜榜单里。他去北京一家餐厅,吃饭时抽烟,被拍了视频挂在网上。 什么样的关键词,在当天,能压着“华为”的热度,分走“权游”的流量,没错,“抽烟”。不是我爹,不是鲁迅先生,不是你们的张国荣,不是北京串儿店随处可见的膀爷……是王源。也只有他,烟屁股大的事都能上热搜。 那天,打开什么新闻网站,首页一定有这条。我忽然想起MV里那个小男孩,真有点儿替他害怕。根据视频画面,王源是在公共场所室内抽烟,违反《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条例是2015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这个日子也挺有意味。小孩儿开心过节,大人别放肆。 “你们上学那会儿没见过小男孩好奇偷烟抽?”我问。 “姐姐,拜托,他成年了好吗?!”一个年轻同事答。 我不好意思地做了做功课,才知道王源现在不叫“小男孩儿”了,他是演员、唱作人、专栏作家、《时代》周刊2017年3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青少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他上过春晚,一首歌播放量超过3亿次,名字进入初中课本。 人白,脸上的痣就明显。“名片”上的光芒无限亮,对瑕疵的包容度就无限低。更何况,王源的粉丝有“低龄化”特征,我认识的好几个小朋友,都喜欢“王源哥哥”。他们的心智未成熟,辨识能力差,偶像在公共场所作出违反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的行为,很可能对他们造成负面示范效应。从这个角度去看,王源挨批,理所应当。靠“人设”吃饭,人设就得经得起检验。既然是无数人的关注成就了他,他也需要承受无数人的评判。我忽然对“大红大紫”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红上了天,掉下来可能摔到满脸青紫。 记得在我小时候,火车、公交车、出租车都可以吸烟。餐厅无论档次高低,桌上有没有纸巾,都一定有烟灰缸。老爹抽烟,老师抽烟,妈妈同事可以在诊室抽烟。佳客来访备一盒,红白喜事敬一支……我一度觉得,男的不抽烟挺怪。 多年以后,我爹把烟戒了,我的观念也变了,禁烟举措渐渐普及,对于治理环境空间、维护公众权益、建设健康中国颇有益处。烟草是合法消费品,成年人想买买,想抽抽,但不在公共场所室内环境吸烟,是对非吸烟人群的尊重。 很多国家都有针对未成年人的禁烟法,一个小不点儿满街借火,没人会给他点。过了那道法定年龄“分水岭”,抽烟喝酒是人人应有的自由,当然,维护公德、遵纪守法,也是人人应守的规则。 最终,这件事被BBC报道,王源被中央电视台点名批评,连他少年时代说过的话都被网民翻出重新检视,我不禁瞪大了无知双眼——至于吗? 作为曾经的资深好孩子,我对“点名”这俩字又爱又怕。颁奖杯念成绩,点名让人迷恋到失去自我;挨批评答问题,点名又让人恐惧到万念俱灰。一个名字,老妈叫着安心,爱人念着甜蜜,领导布置任务@一下也还算踏实。但名字从“官方”的嘴里点出来,就可能意味着命运的呼喊了,能让人一飞冲天,能让人一坠到底。人们明白为什么点名有这么大的力量,却仍然渴望着它的宠爱,忘记了它的残酷。 实在没必要,对这个年轻人这样残酷。没错,命运的馈赠有标价,但王源被曝出的行为,不涉毒、不涉黄、不涉赌,没有出卖国家。犯错受罚,形象受损,市场会给出他相应的反馈,官方就不必大炮轰鸣、铁钉钉死、引导市场、鼓动群众了吧。越是有能力改变世界,越要慎用这力量。 更让人害怕的是那段视频拍摄的方式,窗外、暗夜、偷窥……公众人物对此,的确应有心理准备,从而谨言慎行,这是工作的一部分,也是代价的一部分。但看看近来各种“过往扒皮,私德检举”的新闻,一个道路以目、动辄点名的环境,会让人背脊寒凉。 王源没辩解,没扯青春的孤独与迷茫,他很快道歉,认错、认罚。我也不是小天真,知道背后有公关团队“三件套”。但最起码,这是一个“大人”的方式。欢迎来到成年人的世界,只是这世界,并没有成年人自以为的那么成熟。动不动“你真好我们永远做朋友”,动不动“你太坏了我再也不跟你玩儿了”,现在的幼儿园孩子,都比这成熟大气。一个成年人的世界,不是要用举报、封杀、删除、搞臭去消灭所有“带来不良影响的可能”,而是不管有没有可能,都做好了应对结果的充分准备。 还好王源不到19岁,不管这场风暴带来的影响是什么,他还会继续长大。有一天当他回望人生,会看见青春的亮点和痛点,铺满沿途。告别完美的“人设”,他应该走向成熟。 写到这里,我想抽根烟。孩子睡了,我准备走进厨房,打开抽油烟机。 秦珍子 来源:中国青年报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