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表演队 更是战斗队 ——记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 夜幕降临,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数架“利剑”涂装的歼-10表演机从跑道上腾空而起,很快消失在夜色中。 这是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的另一面。在人们印象中,提及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脑海中浮现的大多是歼-10编队拉着彩烟、做出惊险特技动作的经典场景。然而,很少有人见过他们跨昼夜飞行的样子。 歼-10表演机平稳飞行在夜空中,飞行员们盯着各项仪表,不时观察机舱内外的情况,地面是璀璨的万家灯火。这样的画面并不陌生,在选拔到八一飞行表演队前,这些飞行员都在作战部队服役,实战化意味浓厚的夜航课目是必练内容。 来到被誉为“蓝天仪仗”的八一飞行表演队后,彩烟并没有遮盖硝烟,在完成飞行表演训练的同时,他们始终保持战术训练水平和战备值班能力,常年保持夜航水平,组织空中加油训练,多次担负战备值班。 “我们既是表演队,更是战斗队。”八一飞行表演队队长曹振忠说,这是表演队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的目标。 1962年1月25日,经党中央、中央军委批准,八一飞行表演队的前身——空军护航表演大队正式成立,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专业飞行表演队。周恩来总理曾3次视察,勉励表演队员“一次成功的飞行表演,胜于打下一架敌机”,刘少奇主席也曾指示:“国家大礼,万无一失。” 顽强的战斗作风首先体现在飞行表演中。1982年5月迎外表演,九机起飞后黄沙漫卷,空地一片模糊。但表演队员保持严整队形,在沙暴中盘旋、俯冲、跃升,完成全套动作后安全降落。带队的外军将领主动来到着陆线,握着他们的手说:“中国空军,了不起!” 敢于在极限条件下起飞,也源于飞行员们的实战意识和精湛技术。八一飞行表演队飞行一大队大队长井飞回忆,近年来在出国表演期间,他们曾两次冒着大雨转场,在外国机场地面人员敬佩的目光中按时起飞。“大雨中起飞以及超低能见度着陆是我们必备的技能。”他说。 战斗队的定位还体现在表演队对特技飞行编队和动作的不断探索中。“飞行表演是国家大礼,越惊险越能展现国家形象。”曹振忠告诉记者。 组建57年来,八一飞行表演队先后创造出歼教-5九机上下分组开花、水平开花等16个高难表演特技动作,歼-7EB六机楔队斤斗等5套世界级高难动作,成功试飞论证了宝塔队、蓝宝石队、镖形队、双机对头、顺风队等11套表演动作,使表演方案中的动作从16个增加到21个。 经过多年反复摸索,飞行员们逐步掌握了飞机尾流和涡流的影响范围,得出上千组数据,把编队距离从30米缩短到20米、10米、5米、3米、1.5米、-2米,相继达到单机、双机、三机、四机和六机表演水平。 井飞解释说,在现在的六机三角队形中,5架表演机组成三角形的两条边,后机的机头与前机的机尾在距离上存在着两米的重合,这就是-2米的由来,如此紧凑的队形已经达到目前编队能力的极限。 密集的编队无疑具有很强的观瞻效果,让观众大呼过瘾,但对飞行员来说却是心理与技术的双重考验。“在路上开车时,旁边并行的车可能会对驾驶员造成一定的压迫感。更何况在空中,那么大一架飞机就在我旁边。”飞行员何晓莉笑着说,自己第一次飞密集编队时本能地想把队形拉大,但为了表演效果,只能一点点克服心理障碍。 更具挑战性的是,飞行员不仅要适应“翼尖擦着翼尖”的编队队形,还要同步做出高难飞行动作。“比如四机编队横滚,通俗地讲就是4架飞机在一个桶状空间里面滚一圈。”何晓莉举例说,这一编队要求飞行员时刻了解长机动态,拉杆动作要精准、稳定,时刻关注飞机数据和姿态的变化,以保持滚转的一致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精湛的编队技术,成功的秘诀就是不断地练习。” 每次表演,观众都会为八一飞行表演队惊险的特技动作送上热烈的掌声。实际上,这些急剧变化的飞行动作并不只是具有观赏性,而是有着鲜明的实战意义。 比如大仰角起飞,飞行表演开始后,6号机以战斗加力状态起飞,随即以70度仰角上升,一跃而起。据井飞介绍,这一动作能够缩短飞机在跑道上的滑跑距离,尽快争取高度,提高出航效率。同时,这一动作也体现出飞行员对飞机性能的不断探索,被称为检验歼-10飞机推力和加速性能的试金石。 斤斗动作是最经典的空中摆脱动作之一,在一个垂直面内,飞机要进行动能与势能的转换来摆脱敌机的追击。八一飞行表演队的表演方案中也包括多套单机和编队的斜斤斗、半斤斗等动作,兼具实战意义与观赏价值。 这些剧烈变化的特技动作以超常的惊险度提高了飞行表演的“含金量”,背后则是飞行员们超出常人的付出和极限拼搏的战斗精神。“飞机的动作越急剧,我们承受的载荷就越大。”井飞告诉记者,通俗来讲,承受一个G的载荷相当于一倍体重的重量压在身上,而在飞行表演中他们所承受的最大载荷达到9个G。“基本上达到3个G的过载时,想把胳膊抬起来就已经很困难了。9个G载荷时,如果说没有平时的训练,大脑容易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导致灰视和黑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飞行员们十分注重肌肉训练,以腰腹力量和腿部力量为主。训练飞行时,由于特技动作密集,他们往往要把飞机的性能和人的生理拼到极限,身上经常被载荷压出淡淡的血点。一名飞行员回忆,自己刚从其他部队调来时一时难以适应如此大的训练强度,飞行结束后两手“不听使唤地发抖”,吃饭连筷子都拿不稳。 2013年8月,八一飞行表演队首次飞出国门,执行莫斯科航展飞行表演任务。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机场、跨区域保障对他们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发动机并不是最理想的工作状态,要求飞行员对飞机的把控能力要进一步增强。”曹振忠说,飞行员们克服种种不利因素,最终在异国为30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奉献了一次高水平的飞行表演,其精彩的表现也得到俄罗斯飞行表演队同行的高度评价。 此后,八一飞行表演队又应邀赴马来西亚、泰国、阿联酋、巴基斯坦等国进行飞行表演,航迹越来越远,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也越来越强。“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整个团队的协调能力、后勤保障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曹振忠说。 如今,八一飞行表演队日益频繁走向世界舞台,凭借其高超的特技飞行水平在世界同行中享有盛誉,成为一张展现国家形象和空军形象的亮丽名片。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达 来源:中国青年报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