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 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尤其是我的故乡豫西地区一带,由于经济落后物质匮乏,平常人们都是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日子总是过的紧巴巴的入不敷出,唯有到了过年的时候人们才难得松一口气改善一下生活稍微的奢侈一把。 那时候对于尚且幼小又不懂事的我们来说,平时吃惯了黑乎乎的窝窝头,如今不但能大饱口福美餐几顿吃上热乎乎白胖胖的大馒头和香甜美味的肉菜,还能从上到下里里外外的换上一身新衣新帽新鞋新袜不说,弄不好还能额外捞上一把小外快压岁钱。所以过年的意义对于我们这群无忧无虑吃闲饭不管闲事的小朋友来说是不可言喻意味深长的。 在我的故乡只要岁月老人的脚步一迈进腊月,就渐渐的有了一丝浓浓的年味,那些聪明能干朴实善良的庄户人家 就在为过一个 安乐祥和喜气洋洋的新年而忙活开了。虽说经济尚不富裕腰包也不鼓鼓,但这些憨厚老实心灵手巧的庄户人家总会千方百计的利用当地独有的物资变戏法似的做出名目繁多各色各样的自制年货以丰富餐桌,为本不富裕的大年增色增香锦上添花。 每年秋收以后他们把吃不完多余下来的红薯储存到几米深的地窖里,这时候都摇身一变成了英雄用武之地的香饽饽,各家各户都纷纷把沉睡地窖不醒的红薯叫醒提出窖口,用水冲洗干净后放入机器搅拌成粉末状。再把家里农忙用的架子车拉到村里小河边上的空地上 ,卸掉轮子围上竹栅栏铺上完好无缺的塑料布,这样一个简易的红薯淀粉沉淀池就做好了。他们先在竹栅栏上面摆上两根木棍作支撑,然后把竹筛子放到棍子上,里面再铺一层稀布,女人们把磨好的粉料一勺勺的不停往竹筛子里面添加,男人们则一边从河里加水一边还要奋力摇晃。这样红薯淀粉就在一家人的说笑声中随着那哗啦啦的流水声沉淀到池底了,你家唱罢我登台,一会儿工夫小河两岸就堆满了形色各异的架子车,像赶集似的人潮涌动笑语不断。 整个村庄都弥漫在一派欢乐祥和暖意融融的亲情和氛围之中,人们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面若桃花胜似桃花。而我们一群小朋友则东奔西跑上窜下蹦玩的精疲力尽不亦乐乎。 经过一夜的沉淀到了第二天早上,一池上好的淀粉 就万事大吉静候出炉了,人们小心翼翼地放掉池子里的清水,女人们看着那些光滑细腻白白嫩嫩的淀粉就像疼爱自己的儿女一样舍不得下手,在男人的呼叫和一再催促之下才无奈的拿起铁铲,手脚麻利的清除那些白花花的直诱惑人心的红薯淀粉来。这时候的淀粉还有一些水分,人们就用干净的粗布床单把他包裹起来挂在院中的树杆上晾晒控水,等过去两三天淀粉完全干透以后,拿来菜刀把它切成馒头大小的块状在太阳底下晒干收藏,这样过年做凉粉和粉条的原料就准备齐全不用发愁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记得小时候每次擦完红薯淀粉以后,母亲就会用剩余的红薯渣为饥肠辘辘的我们蒸上一锅热气腾腾的渣窝窝头,或者烙上一筐红薯渣油饼来。虽说今天人们早已摆脱贫困过上了锦衣富食年年有余的好日子,对那些东西早已不屑一顾敬而远之,但在那物资匮乏贫穷落后的年代,我们那些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穷孩子们照样是馋的口水直流,吃起来也是眉飞色舞津津有味。 到了腊月十几的时候再选一个风平浪静艳阳高照的日子,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聚集一起搬砖和泥自搭灶台,拉来大车小车的干柴木棍,用地地道道的的纯手工艺做出晶莹透亮爽滑润口,劲道十足味道鲜美的纯天然红薯粉条。然后各家各户又会用自家的新鲜黄豆做成劲道爽滑口感十足的鲜豆腐,这样除了再到集市上购买一些干货和肉类以外,年货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在我的老家曾有一段这样描述过年气氛的顺口溜,23祭灶爷24扫房子,25整香炉26洗被褥,27砍柏枝28贴嘎嘎,29包饺子年三十褪猪蹄的说法,虽说我说的可能不大准确 但大体上还是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迎接新年到来的紧迫和喜悦之情。 特别是过了腊月十五以后,忙碌了一年终于可以停下匆忙的脚步稍事歇息一下的人们就又风尘仆仆的今天这个集,明天又急急忙忙的赶往那个集忙于置办年货,虽说他们披星戴月顶风冒雪,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喊过一声累况且也丝毫没有一丁点的怨言,他们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似的满面春风笑意融融。或许他们没有太高的要求,就连这样简陋的生活都已经使他们感到心满意足绰绰有余了吧。 23是农历传统的小年,这天下午凡是信神的庄户人家都要早早烙好一筐圆圆的小烧饼,摆在神像前面点燃香烛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我家由于比较穷于是一向爱好书法的父亲就在一张大红纸上龙飞凤舞的写下供奉天地全神之尊神之位一行大字,此外还配有一幅小对联,上联是敬神无可报,下联是早晚一柱香。此外还有灶王爷,老天爷圈王爷,井王爷等等凡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诸位神灵都要一一敬拜,以求来年全家财源旺盛吉祥平安。傍晚时分那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则预示着这一轮祭示神灵活动已经隆重登场渐入高潮。 过了小年人们又忙于打扫庭院换洗衣服,总之要里里外外上上下下的焕然一姿态新来迎接新年的到来。那时候的农村蔬菜基本上都是自产自给,人们把多余的蔬菜储藏在房前屋后的土坑里,然后再掩上虚土并在土坑的正中间插上两株玉米杆子,一来做个记号方便吃菜时取用,二来有利于坑内的蔬菜通风透气保持新鲜。到了年二十几需要用菜的时候再把掩埋依久的白菜萝卜挖出来冲洗干净,以备包饺子和招待客人炒菜之用。土坑里储存蔬菜就像一个绿色环保又不用电的天然冰箱,由此可见那些别出心裁就地取材的庄户人家真是心灵手巧高明之极。 年二十七八的时候,大人们忙于蒸馒头下油锅的时候,我们一群小伙伴也不闲着,匆匆吃过早饭以后成群结队的来到村子对面的山坡上砍来柏树枝,拿回家在火上烤青后插在门头上以示驱除邪气祈求平安。在我们当地有一个传统风俗,那就是凡是家里有人病故或意外死亡的庄户人家,第一年是不贴任何对联的,到了第二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上绿对联以示对亲人的缅怀和思念之情,只有过了三年以后才会重新贴上红艳艳的对联以表示悲痛已经过去再次迎接新生活得到来。所以过年的时候不管是走亲访友也好,挨门串户也罢认识不认识的,只要抬头瞧一下人家贴对联的情形就知道相互见面的时候,心里有个分寸那些话敢说那些话不能说,以免发生误会有伤雅兴而坏了过年的喜庆气氛而尴尬愧疚面红耳赤。 小时候记得 勤劳善良 朴实大方的母亲一天下来要蒸好几锅白面馒头,说是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现在想起来都还觉得有些好笑和不可思议,那么多的馒头隔不上几天就硬邦邦的像石头,还要放在笼上重新蒸透才能食用,况且口感和味道也和先前大不一样。哪像现在现吃现做既省时又好吃一举两得多好呀。此外母亲还要忙上一天炸好多好多的油条果叶,糖糕丸子等等来以敬神灵和走亲访友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之用。 一般来说下油锅 炸年货的时候,大人们是不喜欢我们小孩子在厨房的,因为我们年少无知经常会出自好奇之心冷不防的插嘴问大人油锅里的油怎么变得这么少了或者会不会着火之类的不祥之言,这时候正在忙碌不已的母亲就会转过身来一脸怒气的呵斥我们多嘴不会说话,一边用嘴不停地朝地上呸呸呸的连吐几口吐沫,仿佛要把我们刚才说出的不祥之言给统统收回来似的,以免得诸位神圣生气而把油锅里的油拿走似的,或者害怕得罪神灵来年有不祥之兆吧。 等大人们手忙脚乱把年货准备的差不多了的时候,除夕也就后脚跟着进门了,除夕的晚上人们一边围在炉火旁有说有笑的品长论短,一边又在畅说欲言精心安排明年丰收增产的计划和打算。从除夕夜晚到第二天天亮那此起彼伏高潮不断,清脆悦耳充满喜庆和欢乐的鞭炮声中,人们仿佛看到又是一个丰收之年正满怀信心健步如飞的向人们频频招手款款而来。 大年初一的早上,母气早早起来做饭的时候就把我期盼已久的新衣新帽拿出来整整齐齐的放在我的床头,并一再催促我赶紧起床焚香敬神免得落在别人后头以扫年兴。 等我起床洗脸刷牙以后母气也就差不多把饭做好就等我们烧香磕头敬神以后再开始进食了。这时候我们一群儿时候的玩伴经常三五一群的结伴而行,凡是听到哪家有鞭炮声响就会一窝蜂似的蜂拥而至,争抢主人家落在地上尚未炸响的鞭筒炮仗,要不了多大功夫每个人的兜里就会装满左一兜右一兜的鞭炮,大家聚在一起比一比谁捡的多谁捡的声响大,凡是获胜的未免要神气十足得意洋洋一番才肯罢休。 吃过早饭以后整个村庄都沸腾起来了,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欢聚一堂,空院里麦场上凡是有空余的地方都是座无虚席,人声鼎沸有民间艺人自发团体,又是说书的唱戏的,舞狮子的踩高跷的,扭秧歌的跳舞的,拔河的打篮球的,真可谓五花八门花样百出让人乐不可滋喜笑颜开。而一些善男信女们则敲锣打鼓,念念有声在村后的寺庙里焚香诵经乞讨好运。到了大年初二又到了人们走亲访友,一叙旧情的好日子,村里村外的羊肠小道主干路上,到处都是出行的人们,一时间车水马龙人欢马叫好不热闹。 这样热烈祥和温馨动人的热闹非凡的场景要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以后,才会慢慢退去恢复原来平静如初的田园生活,那些辛劳一生却又歇不住的庄户人家就又为新的一年而努力拼搏奋发向前了,因为前面有更加诱人的钱景和梦想等着他们去挖掘和创造。 如今人们过着丰衣足食年年有余的好日子,吃惯了山珍海味,各色佳肴反倒觉得越来越没有年味找不到快乐的感觉,我想不是年味变淡了而是我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从苦日子中走过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和不易,然而贪心和欲望却在我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日益膨胀,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调整心态摆正心情,多做一些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事情,丰富我们的大脑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就会发现每时每刻的生活都是精彩绝伦妙不可言的。 虽说现在腊月还未到,但我却好像重新回到了幼时,而且早早的就嗅到了一股浓香四溢 和 回味无穷的喷香年味哟。。。。。。 本文作者漫舞洛城的话:近来时常有文友不断询问漫舞洛城这么长时间怎么不见了,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是审稿太过入迷或许是走火入魔吧,结果大病一场在精神病院里住了整整七个月才刚刚回到家里,不过请所有关心我的文友放心现在的我已经病情痊愈和完好如初,以后我还会一如既往的关注和回报大家的关心和厚爱的!漫舞洛城在此向各位致歉并表示由衷的谢意了! 首发散文网:http://www.sanwen.net/subject/3883636/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