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军装,明天的路怎么趟 ——河南省6届优秀复转军人评选表彰启示录 导读:河南有复转军人450万余人,且每年递增3至5万人。2011年至今,河南省委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民政厅、总工会、省军区政治部,连续6年联合举办“优秀复转军人年度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共对315名优秀复转军人、121名先进个人和5个先进集体给予通报表彰,并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状)”,产生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效应。 当历史时针指向丙申年岁末,伴着改革大潮,又一批官兵走到了人生十字路口。 向前一步是豪迈 ,向后一步是眷恋。那些即将泪别戎装的七尺男儿,面对些许陌生的新环境,总会泛起忐忑和纠结、迷茫与困惑。夜阑人静,一个问号蓦然涌上心头:脱下了军装,明天怎么闯? 12月上旬,在河南省军区拥护支持改革教育的课堂上,活跃着20多位“河南省优秀复转军人”获得者的身影。聆听他们的心路历程,追寻前行足迹,催人深思,给人启迪。 转身,也是出征 马明起记忆中那团白云背后的蓝天,永远定格在37年前。 1979年2月,入伍2年、刚提干1个月的他参加边境自卫反击战,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双目失明,胸腹部嵌入20多块弹片,被支前民兵送到野战医院后,同部队失去联系数月。团里以为他已牺牲,还开了追悼会。 30多年过去了,这位曾经“牺牲”的军人,已经成长为全国烘焙行业知名企业家、河南省得粮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谈起转身经历,他感慨万千。 1985年,马明起脱下军装,成为方城县军休所的一级退休干部。按说作为一等功臣,原本可以在军休所里安逸度日,但他没有坐在轮椅上等吃等喝,而是自力更生去创业。刚开始,当过小商贩、摆过地摊。有战友看不下去,想拉他一起找政府要些待遇和救济,他坚决不同意:“虽说俺眼睛看不见,但心里亮堂,向组织伸手要钱,俺臊得慌!”历经千辛万苦,如今企业越做越大。今年“八一”前夕,荣获了河南省优秀复转军人特别奖。 “军人的转身,是另一种出征!”10月下旬,马明起在和方城县人武部干部职工座谈时说:“如果像打仗那样奔向第二战场,还有攻不下的山头吗?” 军人一出征,就是颗出膛的子弹。11月25日,漯河军分区组织转业干部座谈会,“全国模范军转干部”、临颍县皇帝庙乡派出所指导员兼社区民警陈晓磐的事迹让大家深受触动。 脱下军装,就像脱层皮,这种刻骨铭心的痛,只有当过兵的人才懂。2000年,所在的团精减整编,他被确定转业。参加过1998年抗洪抢险、荣立两次三等功,原本以为会安排个好位置,不料却当了“片警”,这让陈晓磐心里很失落。带着郁闷回到老部队,团领导的一番话惊醒了“梦中人”:“军人向后转不是往后退,要是这时候认输,就白吃了几年军粮!” 回到工作岗位后,陈晓磐把军人的优良作风和独特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所在的辖区地处偏僻、社情复杂、上访不断,他索性就沉到一线去了解实情、排忧解难。从警15年骑摩托车跑的路,加起来得绕地球两圈,双腿为此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从此,“有困难,找小磐,群众办事不做难”的顺口溜在当地口口相传。他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三问三访六到位”的工作法,探索出的“脚板+键盘”辖区治安工作新模式在河南省推广。2014年5月,第六次全国军转干部表彰大会上,受到中央领导接见。2015年9月3日,又获邀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现场观礼。 听着这些老兵的励志故事,大家深受震撼。漯河市郾城区人武部政委邵天江说:“面对改革大考,可能谁都有自己光荣的历史,谁都有自己特殊的理由。但是,这特殊那特殊,没有加速军队转型特殊。如果这次出征是离开,一定要走出军人的气度和豪情!” 转身,也是机遇 从操场到市场,路有多远?从战场到商场,第一步该怎样迈开? 面对安阳军分区官兵的提问,安阳市星源敬老院院长史培西的思绪一下子拨回到14年前,那时的他也曾一筹莫展。 2001年底开始实施自主择业政策,时任某团营教导员的史培西勇敢迈出了第一步。他认为,第一次的挑战背后,或许蕴藏着机遇! 当他雄心万丈走出军营大门后,却陷入彷徨:离开体制后,到底能干啥?自己困惑,家人更恼火:“好不容易熬成官了,又回来当老百姓,你在部队辛苦10多年图个啥?”一连好几天,彻夜难眠,却想不出一个理由来回答。 不久,安阳市人事局举办人才交流会,有几家大企业抛来橄榄枝。没想到,史培西不到“福窝”到“糠窝”,去了每月只有300元工资的安阳市朝霞敬老院做管理工作。 别人笑他太疯癫,他笑别人看不穿。史培西敏锐地感觉到,随着社会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敬老院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蕴含着商机。2005年8月,他辞去了朝霞敬老院工作,创办大型庭院式老年公寓——星源敬老院,如今已成为豫北地区养老服务领域的一张成功名片。 “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我们军人在部队练就的过硬素质,是把握机遇、实现抱负的最好资本!” 史培西一席话,让大家为之一振。 当机遇来临时,光靠吃老本尚不够,还得持之以恒。全国劳动模范、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兴旭的创业故事更耐人寻味。 1985年,任连队指导员的刘兴旭在百万大裁军中脱下军装,成为新乡县一名乡镇干部,8年后被提拔为七里营镇镇长。正值仕途看好时,县化肥厂经营不善,陷入困境,他又走马上任当了厂长。凭着一股子闯劲,他把一个负债累累的县办企业,发展成为同行业全国第四、河南第一的化工集团,2014年,刘兴旭被表彰为“全国劳动模范”。 厂里有起色后,他每年都要接收50名以上优秀退伍军人,连续10多年开展“向复转军人看齐”活动。目前企业里的退伍军人已达500多名,很多成为生产骨干,不少人进入管理层。今年9月底,集团又招聘60名复转军人,见面会上,他这样解读机遇:“在哪起步不是重点,不懈奋斗才是关键;与其在找位置上跑断腿,不如在现有岗位上有作为!” “当兵出发时是锣鼓和红花,回去时是有些陌生的家乡。以前总感到,部队只教练操场,不教闯市场。现在看,从军营归来绝不是空空的行囊。”新乡军分区拥护支持改革教育中,政治部干事谷巍峰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个帖子:“军人的梦想之花,开放在求索的岸边;机遇之光,闪现在变革的天际。” “转业干部是人才,不是转业是转岗,不是安置是交流,不是包袱是财富。”河南省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冷志义介绍,近年来,河南省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在就业安置、创业帮扶、组织培养、困难救助、权益维护等方面给予充分尊重、关心和支持,这也是复转军人到地方干事创业“机遇”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转身,也是凯旋 40多年前,太行山南麓一个小山村里,一群中学生正在聆听一位抗战老兵讲战斗故事。老兵的激情讲述,深深感染了在场的农家少年。“向解放军学习!”“长大当兵去!”呐喊的孩子中间,就有这位老兵的儿子耿凤泉。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做报告的老兵早已故去,听报告的孩子也各奔东西。但在太行山下,他身后的传承者绵延不尽。这支队伍中, 30年收藏抗战文物、20年义务开展国防教育、让17万人聆听到红色故事的耿凤泉是其中一个。今年“八一”前夕,他走上河南省第六届优秀复转军人“十大人物”表彰的领奖台。 像这样永葆军人本色、在第二战场打胜仗的复转军人,在中原大地上灿若繁星。 1993年,任副团职3年多、已到了提升当口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营房处副处长原步华,因单位编制调整被安排转业。原本联系的是进政府部门,不料,当年因政府机构改革,被安排到工商银行新乡分行。没想到,工作没几年,银行又内部精减,他因年龄偏大安排内部退养。提升变转业,行政变事业,在职变内退,短短几年,一连碰到三道坎。是听天由命,还是奋力一搏?2001年8月,他拿出5万块钱的家底,做起了食品代理。创业初期,已45岁的原步华蹬着三轮车去送货,到夜市摆地摊推销,经过10多年打拼,如今已是当地知名的食品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谈起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他感慨万千:“在大变革的时代,无论部队和地方,都没有一劳永逸的铁饭碗,只要心态摆得正、心劲鼓得足,就没有爬不过去的坡、跨不过去的坎,就一定能唱响《凯旋在子夜》!” “我们倡议,复转军人战友们,无论身处何地,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当好永远的兵!”今年“八一”期间,河南省第六届优秀复转军人获得者联合向全省450万复转军人发出了“当好永远的兵”的倡议书。 在老百姓看来,成千上万转业复退军人就是一支可信赖、可依靠的重要力量。“邓州编外雷锋团” 获得特别奖后,团长宋清梅、政委姚德奇把此次表彰鼓励作为团队建设新起点,进一步扩大“编制”,书写新时期《雷锋日记》的复转军人越来越多。平顶山市数千名复转军人主动要求为“绿化荒山、美化家园”作贡献,他们相约在汝州市、舞钢市植树近百万株,并在树林旁边竖起了“复转军人八一示范林”的牌子,展示出复转军人退伍不褪色的精神风貌。 河南省军区司令员卢长健告诉记者:这群老兵之所以在“第二战场”屡战屡胜,源于革命军人初心不改、本色不变。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这都是需要我们倍加珍视和秉持的“传家宝”。 (《解放军报》2016年12月08日 09版)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