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憨傻实则睿智 见证土司家族兴衰 歌剧《尘埃落定》王宏伟揣摩二少爷的“傻劲儿” 一位身世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酒后与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儿子,当人人都认为这个傻傻的二少爷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他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却令其成为整个土司家族兴衰成败的见证者…… 3月17日和18日,重庆原创民族歌剧《尘埃落定》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唱响:油画质感的舞台设计包裹着浓厚的藏族风情,演员们声情并茂的演唱和表演带观众回溯到了70年前。尤其是这位表面憨傻、实则睿智的二少爷逗乐了不少观众,他对爱情的一片赤诚之心以及对奴隶的同情和正义感也感动了在场观众——他的扮演者,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 歌剧《尘埃落定》根据阿来获茅盾文学奖同名作品改编,讲述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康巴藏族土司少爷的传奇故事。这是继川剧、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之后,《尘埃落定》首次以歌剧的形式亮相舞台。 王宏伟近日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二少爷这个角色太有挑战性了。在有生之年能够塑造几个好角色,留下几个经典唱段,对歌剧演员来说特别可贵。虽然我在舞台上30多年了,但对歌剧艺术还是怀有敬畏之心。” 挑战
实地了解土司生活
翻看作者所有作品 2018年,王宏伟接到这部剧的邀请饰演二少爷,他用很短的时间看完剧本后马上答应出演这个角色。王宏伟告诉北青报记者,“少数民族题材的歌剧我是第一次演,从十六七岁开始演起,这个角色表面上傻傻的,实际上非常睿智,对我个人而言非常具有挑战性。” 从拿到剧本到舞台排练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王宏伟找来了阿来的所有作品,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他几乎全都看了一遍。他说:“越读越觉得阿来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有了对文本和作家的深刻理解,王宏伟还专程到四川阿坝走了一趟,在那里还能看到当年土司留下来的建筑以及帐篷、酒具等日用品。王宏伟表示:“这些实地考察对于理解土司的生活很有用。尽管是碎片式的,但一点点串起来,就变成舞台上鲜活的个体。在舞台上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姿势都需要千锤百炼。对我个人而言,我只是力求把这个角色塑造得鲜活。” 揣摩
把握“傻”的分寸
演活了二少爷 饰演一个真正的傻子不难,但要想把一个似傻非傻的人演好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了演好这种“傻”劲儿,王宏伟在细节上花了很多心思。在被土司爸爸问起来“今年是种麦子还是种罂粟”的时候,二少爷就反驳哥哥说:“罂粟也不能当饭吃。”当哥哥说,“罂粟能换来银子。”二少爷又反驳说:“银子也不能当饭吃。”舞台上王宏伟边大模大样地吃东西,边看似不经意的回答,演活了二少爷的“傻”劲儿。 在对待卓玛的问题上,王宏伟演的二少爷显得非常执著,甚至带有一点孩子气:当土司太太呵斥卓玛跪在地上,二少爷才不管那么多,跑上前去想要抱住卓玛——演出了那种孩童般天真的一面。 王宏伟认为,“傻”的边界其实就是度的把握。他从接了这部剧开始就一直在揣摩,如何把握好“傻子”的度:“怎么把握傻子和智者的切换,是这部剧最难的地方,也是观众最感兴趣的一个点。傻在哪里?从台词的转换是看不到他的傻的,但是观众也好、编剧也罢又希望他有傻的一面。这个傻无非是一个度,你把他演得太傻了,人们就会有疑问,难道一个傻子能推翻奴隶制吗?不对。你演得太睿智吧,观众也不理解:他是个傻子,有这么聪明吗?一些小细节要凸显出傻的一面,但总体还是表现二少爷的善良和睿智。” 传承
打造民族歌剧精品
让观众体验魔幻空间 歌剧《尘埃落定》浓缩了小说的精华部分,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给大家呈现了一个立体的土司兴衰史。文学意义上的《尘埃落定》,代表了中国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歌剧版《尘埃落定》也让观众体验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 剧中,二少爷为了守卫爱情迸发出了“我要当土司”的心声,顿时天崩地裂,时空一转到了魔幻的空间——舞台上不断出现星空和银河,天空布满了尘埃;男女主人公在遥远的地方为自己的爱情歌唱,土司家族的其他成员各怀心事诉说着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些精致的舞台表现让观众耳目一新。 王宏伟介绍,这部歌剧集合了很好的团队:导演为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廖向红,编剧为著名剧作家冯柏铭、冯必烈父子,作曲为第八届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孟卫东,指挥由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许知俊担当。 王宏伟说:“中国的歌剧事业目前处在一个上升期,我希望我们这部戏让更多的同行专家来看,大家能提更多建议,我们继续修改打磨。希望我们这一代能把民族歌剧打造成精品,传承到下一代。” 文/本报记者 伦兵 田婉婷 统筹/刘江华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