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许多资深观察家和媒体人所总结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的2月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年度国情咨文,非常强调“团结”与“胜利”。 所谓“团结”,指特朗普在演讲中强调“我今天不属于共和党人、不属于民主党人,今天我只属于全体美国人民”,并多次呼吁政治上的团结、合作、“对抗分裂”和共识。 所谓“胜利”,则指他开宗明义就大呼“美国的伟大”,炫耀自己的内外政绩,声称自己正带领美国夺得“伟大的胜利”并“结束被人占便宜的历史”。 唐初名臣魏征曾对唐太宗李世民表示“乱世之民易治”,理由是经历过乱世的民众要求更低、也更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同样,“乱局之众易团结”,自2018年12月22日起、至2019年1月25日止的创纪录“停摆”(35天,此前的纪录是1996年的21天)让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筋疲力尽,此时此刻人们也更乐意为特朗普口中的“团结”点个赞,因此人们在此次国情咨文演讲现场看到了许多难得的景象:去年此时特意“统一着装”抗议特朗普“歧视女性”的白衣女议员们会为特朗普一句“为女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起立鼓掌,以至于令后者颇有些受宠若惊;民主党议员并未照惯例在国情咨文演说结束后集体出来“大酸一把”,而只是由扬言要参选下届总统的非洲裔女议员艾布拉姆斯等“特殊人物”出面“点到为止”;甚至从“停摆”伊始就处处和特朗普作对、直接导致国情咨文演讲推迟的民主党籍众院议长佩洛西也醒目地为特朗普的一句话起立鼓掌,并因此上了网络社交媒体的热搜。漫长的停摆、精疲力竭的博弈和两败俱伤的结果,都让特朗普和国会民主党人意识到“团结”和“胜利”的重要性—至少此时此刻,他们需要静一静、歇一歇。 然而所谓“团结”和“胜利”,恐怕也就只限于此,毕竟“美国的团结和伟大”差不多是有国情咨文传统以来历届美国总统在这一场合的“通稿”主题词,也绝不会有任何一名参选的美国政客,敢于不认同“美国必须团结”和“美国必须伟大”。国情咨文毕竟是一个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传统形式,掌声、起立是礼仪性的,甚至批评都带有某种形式的“程式性”,“真刀实枪”的政治博弈,会体现在围绕各种政令、法律的一个个回合,以及“通俄门”之类的特殊事件,而不是国情咨文演讲。 问题在于,特朗普所倡导的“团结”,实际上是“基于对总统行政措施和意向的团结”,如导致“停摆”的边界墙预算、贸易措施和对医疗福利制度与社会政策的修改等;他所谈论的“胜利”,则实际上是希望民主党人认同他在过去一年里所采取的行政措施是正确的、有效的,是他“带领美国重新伟大起来”。 对于前一点,国会民主党人大体上是有赞有弹的,在一些外交和防务政策上,双方意见差异并不像此前人们所看到的那么大,而在贸易等问题上,特朗普的一些思路、措施其实和共和党主流派有一定差异,反倒更契合民主党基本派的某些主张。当然,双方在更多层面上存在明显分歧,不过在国情咨文演讲这个特殊场合,不论赞或弹,都不得不巧妙控制在“程序、惯例”所允许的范畴内。 对于后一点,国会民主党人可谓别无选择,即既不敢、更不能苟同—如果承认特朗普及其政绩的“伟大”,承认特朗普的作为是“伟大”的源泉,那等于承认民主党在这方面相形见绌,意味着自己在不到两年后的换届大选前未战先怯。 事实上正如许多观察家所言,特朗普在此次国情咨文演讲中已提前吹响了选举预热的号角:他有意无意地降低了刺激性调门,竭力让自己针对边境墙和移民的措辞显得更温和、更有技巧,耐人寻味地谈论增加卫生投入和“限时消灭艾滋病”(去年此时他谈论的是要终结“奥巴马的医保”)……这些“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套路,目的显然是争取中间摇摆选民,是典型的“选举策略”。 也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民主党才不惜降低实际上也属于国情咨文“套路”范畴的例行批驳,而仅由几位“选战先锋”出头作“火力试探”,这同样是顾及中间摇摆选民观感的“选举策略”。 不过国情咨文仅相当于美国政治生活中的“迎财神鞭炮”,真刀真枪的博弈还在后面。正所谓乱局之众易团结,团结秀罢又乱局。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