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外华人网 -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想象2050年美国经济实力仅是中国的一半

2018-12-30 02:28| 发布者: leedell| 查看: 8| 评论: 0|来自: 英国金融时报

摘要: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已经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就贸易对话框架(a framework for trade dialogue)在阿根廷G20峰会上达成了协议,该协议将推迟此前宣布的定于明年1月1日施行的加征关税计划。虽然达成协议肯定比达不成任何 ...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已经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就贸易对话框架(a framework for trade dialogue)在阿根廷G20峰会上达成了协议,该协议将推迟此前宣布的定于明年1月1日施行的加征关税计划。虽然达成协议肯定比达不成任何协议要好,不过这份协议并未触及美中经济关系中的任何根本问题。

  哈佛大学前校长、美国前财长劳伦斯·萨默斯12月4日在英国《金融时报》刊发评论文章:《华盛顿可以咆哮却无法扼杀中国经济》

  很少有观察家会质疑如下观点:如果中国要做到符合国际标准,就必须在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外国投资者权益和对国有企业补贴等领域做出重大政策调整。

  厌恶中国经济政策的不只是特朗普。中国贸易专家和美国商界人士已经注意到,美国的一些前政府官员在近几个月里也对美中经济关系的现状进行了抨击。可以说,在华盛顿已经不存在“拥抱熊猫者”了。当一些国家的政府已经习惯于对特朗普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在面对中国的商业行为时也是颇为失望的。

  当中国领导人坚称“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中国人自己的选择”、“经济谈判应该聚焦于务实地认清双赢机遇而非意识形态问题”时,人们很容易与之产生共鸣。可是与此同时,任何一个稍具历史常识的人在面对一个军费支出快速增长、意图在世界上发挥更大影响力的国家时,都难免会产生忧虑。

  美国所需要的是能够消除内心不满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是合情合理的)的切实可行的战略。然而可惜的是,无论表达愤怒还是做出声明都无法做到这一点。一个可行的办法是,美国应向中国阐明自己的现实目标,美国应在实现该目标的过程中辅以胡萝卜和大棒,同时美国还应展现“定义何为成功并接受所定义的成功”的意愿。

  美国之所以难以制定对华经济战略,其根本原因是以下这个令人尴尬的事实:假如中国充分遵守了每一项贸易与投资规则,而且中国也像同等收入水平里最开放的国家那样对全世界打开大门,那么中国经济可能会因改革加速而增长得更快,也可能会因国企补贴减少、来自外国的竞争加剧而增长得更慢。然而无论更快还是更慢,中国的经济增速都不太可能出现1个百分点以上的变化。同样的道理,尽管一些美国公司在中国生产会获得更高利润,美国制造业的一些就业岗位会由于中国政府的补贴而出现流失,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不公平的贸易政策对美国经济增速的影响不会超过0.1个百分点。

  我在这里给出上述事实并不是说中国没有对现有国际秩序构成威胁。在主导这个世界超过一个世纪之后,美国失去全球最大经济体的地位将是一个十分重大的事件。如果未来10年里美国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等领域失去世界领先地位(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那么美国所承受的痛苦还会加倍。

  美国能否想象在2050年的世界里自己的经济实力仅是全球最大经济体中国的一半呢?即便我们能够进行这样的想象,美国的政治领袖们是否能够承认这样的现实呢?他们是否能够就这样的现实前景与中国展开协商呢?对美国来说,虽然在经济规模上被中国超越是一个无法接受的结果,可美国还有办法阻止这一切成为现实吗?美国还能在不与中国发生冲突的前提下压制中国的上升势头吗?这些都是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人们很难给出明确的答案。可是我们没有理由忽视这些问题,我们不应置这些问题于不顾而只是沉溺于短期的沮丧之中。

  只要美国愿意承认其获得繁荣和实现增长的权利,中国似乎是愿意在某个具体的贸易问题上做出一些妥协的,因为中国很清楚仅凭借庞大的人口规模自己也将很快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美国应该在目前条件还允许的情况下达成这笔交易。在这个全球化的经济体系里面,美国可以向中国咆哮,但却无法使其受到压制。任何试图压制中国崛起的做法只会使其反美力量更加壮大。

  虽然在工作中犯下了很多错误,特朗普却在经济问题上成功地获得了中国的关注,这是前几任总统们没有做到的。现在的问题是,特朗普是否能够利用他所拥有的筹码从中国那里获得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呢?这就要看特朗普是否能够克服自己商人头脑中的小格局,要看他是否能够说服中国人相信美国有能力让中国人兑现自己的承诺了。特朗普也许可以做到这一点,不过我们不应对他抱有太多期待。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海外华人中文网   

GMT-8, 2024-11-28 16: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