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12月12日电 题: 香江潮起动地来——记香港助力内地改革开放40年 新华社记者王旭 维多利亚港,夜幕低垂,灯海绚丽。闪烁两岸的巨型广告,内地企业品牌已占一半。 4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遥想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中华大地,改革开放大门徐徐打开。发展需要资金,改革需要路径,香港成为助推中华大地改革开放的首选窗口。这里不仅有资金、市场,更有一大批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兼具的各界精英。香港通过提供资金、技术信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助力内地改革开放驶入快车道,香港这颗“东方明珠”在内地改革开放浪潮的洗礼下也变得更加璀璨夺目! 活水之源:先行者跋涉的背影是最美风景 “我们的批文,是外资审字(1980)第一号!”年届七十的伍淑清,谈及当年创办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批文时郑重地说。 伍淑清回忆,当时合资企业没有成例,批文迟迟拿不下来。但即将通航的中美航线急需飞机餐,只因时任民航局长一句话“大家都是中国人”,伍淑清的父亲——美心集团的老板伍沾德,在没有合约的情况下拿出500万港元先行投入生产。 改革开放之初,外资大都犹豫观望,是香港同胞敢为天下先,率先到内地投资办厂。“改革开放40年来,香港同胞以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创造多个‘全国第一’。”香港中联办主任王志民对香港工商界的开创之功高度赞扬。 曹光彪是当时的香港纺织品贸易大商家,他看到内地产品与国际市场需求差距太大,于是出资于1978年开办了珠海香洲毛纺厂。他后来津津乐道,开厂时,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召开,他是真正的得风气之先。 在内地尚无符合国际商务标准酒店的情况下,霍英东独立出资,于1983年开办五星级酒店———白天鹅酒店。他坚持设计、建造、采购、经营等各个环节尽量都由内地专家主持,希望借助项目为国家培养一批人才。 胡应湘深谙“要发展,先修路”,急国家所需,率先投资兴建耗资巨大的广深高速公路。他眼光超前,首倡兴建连接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港珠澳大桥。如今,这一全长55公里的世纪工程已建成通车。 …… 如今,一些先行者已远去,只留下艰难跋涉的背影。但他们的名字已永远与远见、勇气和历史创造者联系在了一起。 数据显示,直到目前,香港仍是内地最大的直接投资来源地。到去年年底,内地累计使用香港、澳门资金1.02万亿美元,占引进境外资本总额的54%。 (小标题)助推之力:内地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得益于香港的“传帮带” 1988年,上海首批试点土地批租。一位年轻的香港专家坚持要求标书必须中英文同时发布。他的理由是:上海要成为国际大都市,会有很多外资来上海投资房地产。他自己动手将标书译成英文,一份一份寄到美国,寄到澳大利亚。 这位香港出生的山东人后裔,上世纪80年代初到深圳、广州开办免费土地专业培训。他是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相关住房制度改革重要的参与者。 他后来担任了香港特区第四任行政长官,他的名字是梁振英。 当年20出头的冯美仪,以法律顾问身份与伍淑清一同赴京,草拟第一份中外合资企业的合约。这时的内地,没有市场经济,没有私营企业,也没有所谓“股份制度”。要草拟一份首创性的合资合约,基本上要把香港的《公司法》逐条翻译和解释。 “香港的条文是英文,要翻译成中文,但香港人习惯的中文用语与内地差别又比较大,有些概念完全没有,这就需要做很多讨论。”冯美仪说,“欣慰的是,我们的工作,让以后的中外合资合同,有了可依据的基础。” 2001年2月,一位香港女性接受中央政府的邀请,出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分管上市和融资监管工作。她就是当年被称为股市“铁娘子”的史美伦。 在她上任的第一年里,中国证监会颁布的有关证券监管的法规或条例就达51件,初步建立了国内的监管法规架构。在任职的3年多时间里,她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坚守“规范”。 梁振英、史美伦、冯美仪……王志民感慨:“在改革开放起步阶段,内地对市场经济和国际规则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大批香港专业人士‘手把手’地‘传帮带’!” 桥梁之功:香港正成为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巨大跳板 1993年7月15日,青岛啤酒成为内地第一个到香港上市的企业,内地资本市场和香港资本市场翻开了新的历史一页。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香港的角色也不断演进。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香港一直是内地与国际市场联系的重要桥梁。王志民把这一历程中的香港形容成是“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进中国”的重要窗口。 香港是内地最大的海外筹资中心。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包括H股公司、红筹股公司及非H股民营企业,总数已达453家,累计筹集资金超过1.9万亿港元。 2004年2月,香港银行正式开办人民币业务,标志着近年来香港金融服务业中最值得关注的一项业务扬帆启航。2009年,国家推出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2010年内地又与香港签订备忘录,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进一步扩展。此后,“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更开辟了国际资金与内地资金和市场之间的双向流通管道。 香港还成为内地企业进军海外的“首选平台”。“走出去”风高浪急,不少内地企业迈出收购海外资产第一步,都是以香港为基地,借助香港特有的金融、法律、会计等服务优势,便捷高效,把风险降到最低。 香港同胞不仅为国家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独特贡献,更慷慨解囊,积极支持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40年来,香港同胞慷慨资助内地公益事业,捐款总额达数百亿元人民币。香港同胞捐助的教育设施、公益设施处处可见,遍及内地的“英东楼”“逸夫楼”就是这些爱国爱港人士心血的体现。 共享繁荣:香港既是贡献者也是受惠者 12月10日,香港会展中心。 香港庆祝改革开放40年的专题研讨会上,上千名各界精英齐聚。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动情回顾,意味深长:“40年的改革开放,香港既是贡献者也是受惠者,香港与国家一同发展,共享繁荣。” 香港为改革开放出力,也从国家发展中得益。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将香港的成功转型归因于内地:乘着内地改革开放的机遇,香港顺势从制造业中心,转型至以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等服务业为主的国际大都会。 香港更不会忘记,正是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香港才平安度过两次金融危机。也正是内地不断的政策扶持,活水注入,香港经济发展才平稳有序。 如今,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位置仅次于纽约、伦敦,按国际机构的评分,香港与伦敦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得益于内地企业大量在香港上市,最近9年间,香港有5年新股集资额名列全球第一。同时,香港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数据,香港离岸市场的人民币支付在全球占比保持在70%以上,近90%境外银行和内地银行将香港作为境外人民币清算平台。 香港的人均生产总值也由约40年前的3900美元,大幅度增加到今天的4.4万美元。 香港与祖国命运密不可分,国家发展规划也是香港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创科发展计划……香港人对这些名词已耳熟能详。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更极大拓展了香港的发展纵深。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书写新的“香港故事”,正成为众多香港有识之士的自觉。 国家改革开放正迎来新的伟大征程。站在新时代的起点,香港一定会在与国家的共融共进中谱写出更加精彩华丽的乐章。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