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2月7日电 题:香港情怀老店:历久不衰的协义兴绣庄 作者香企容 “轧轧轧??轧轧轧??”记者甫踏进这间位于香港九龙石硖尾旧式街市里、拥有46年历史的协义兴绣庄,便听到缝纫机轧轧轧地响过不停的声音。沿着声音的来源看过去,原来正是该店的第二代传人、人称“四姨”的林美倩埋首在缝纫机前,默默耕耘。 四姨自2003年起接手该店,虽说很多媒体都介绍她是第二代传人,但她却坦言连自己也弄不清这些排序了--原来四姨的父亲早年离世后,先把该店交给了四姨的母亲和姊姊。后来母亲2003年也去世了,四姨的姊姊和弟弟也明言不会接管,最后她不舍看到店铺结业,只好临阵顶上了。 “始终我在石硖尾长大,店铺也联系了我的家人和街坊”四姨解释她承接家业的主因。 协义兴绣庄自1972年成立,是香港目前少数仍有出售自家制“手打丝棉被”的店铺。其实乍看店内摆设,说是“绣庄”,似乎有点“图文不符”。因为现时店内主要以售卖枕头、丝棉被、床单、床等床品为主。那么为什么这家店被称为“绣庄”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就是老店的历史。 “我们八兄弟姊妹都是靠着这绣庄养活长大的”,四姨告诉记者父亲还在世的时候,主要营销的是戏班演员配戴的丝绒头饰,后来也有经营婚庆裙挂、床品和襟花,直至上世纪90年代起,才慢慢停售。 “没办法,外面一整幢大厦都在卖婚庆礼服,争不过啊。”四姨无奈又认命地说。而这也是“协义兴绣庄”演变至今面貌的前因后果。 据悉,该店最为人熟悉的“手打丝棉被”是四姨的父亲从上海拜师学艺得来的技术,后来他再把技术传给四姨。可是,当四姨听到这样的描述时,却有点啼笑皆非地忆述:“那时候爸爸吩咐我盯着打丝棉被的师傅,免得他们偷工减料了。”她说,其实只是看久了,自然便学会罢了。 四姨告诉记者丝棉被最畅销时,曾经连续一星期、每天花8小时都在工场打被。但是后来越来越多化织、羽绒、蚕丝等不同材质的被子出现,加上香港的冬天越来越短,目前,每年只卖出数十张手打丝棉被而已。 “店铺的经营确实不容易”,四姨认为店铺可以维持至今,主要因为该店位于香港特区政府经营的街市内,铺租不算太贵,才勉强维持。 在她而言,口耳相传也是另一原因。她解释,有些早年移民的客人会特意回来买被,也有年轻人因为妈妈买给他用后,觉得好用,又回来买了。 除此以外,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几年前有一家香港的电视台把四姨会修补床席的手艺报道出去,随后几乎全香港需要“补床席”的人都跑到石硖尾找她了。 其实补一张床席的价钱跟买一张新的床席差不了多少,都是一千港元左右。她认为,人们舍不得丢掉,大概是因为床席陪伴他们多年,自然多了一份特别的情愫,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记者观察看来,“协义兴绣庄”也好比那些床席。在访谈的过程中,不少老街坊会提着保暖壶,把自己刚煮好的豆浆、食物带来跟四姨分享;又有街坊带着刚下课的孙儿来买床品,顺便跟她闲聊两句。 在店铺的门口处,摆放了几张坐垫上编织了凉席的圆形椅子,四姨向记者表示,那是她自己织上去的,这样街坊夏天找她聊天时,会比较凉快。 或许除了铺租和口碑外,四姨这份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老店那份自带的情愫,也是“协义兴绣庄”立足至今的原因吧!(完)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