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唐英年近日在香港接受中新社专访。中新社记者 谭达明 摄 (改革开放40年·港澳情)从投资先行者到政策推动者——唐英年的改革开放双重经历 中新社香港11月18日电 题:从投资先行者到政策推动者——唐英年的改革开放双重经历 中新社记者 曾平 “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我们是和国家一起走过的。能够看见国家有今天的发展,无论在经济、在科技、在民生各方面的成就,实在是感到非常激动。”全国政协常委唐英年近日在香港接受中新社专访时如是说。 既是改革开放后首批赴内地投资设厂的港商,也是内地与香港商讨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时的港方相关政策掌舵人,改革开放走过四十载,唐英年以投资先行者和政策推动者的双重角色见证着中国在此期间发生的巨变。 唐英年出生于纺织世家,家族曾多次作出响应国家政策的选择。1976年,唐英年在美国完成学业后,决定回国协助父亲唐翔千将家族纺织生意拓展至内地。这是在与父亲聊了一个晚上,自己又思考了一天后的决定。“我到底是中国人,还是希望能够回国来发展。”他说。 1978年,唐氏家族首间内地工厂在深圳罗湖附近的黄贝岭设立。唐英年还记得自己当年的办公室在一栋两层楼房的上层,从窗口望出去能够看见港英政府的米字旗,工厂选址此地也正是因为距离香港很近带来的便捷。1979年,唐家的第二间内地工厂选址新疆,因为这里有纺织需要的优质羊毛和羊绒。紧接着的80年代初,上海工厂也在尚未开发的浦东宣告成立。 唐英年忆述,当年香港并没有直达新疆的飞机,因此需要耗时经北京转机。当年的浦东也都是平房和农地,需要乘搭约10分钟的摆渡小船才能抵达。唐家投资的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是上海首家合资企业,拿到的也是极具纪念意义的“第001号”上海合资企业营业执照。 由于走在投资内地的最前线,当地官员审批唐家申请往往也是第一次,因此有时可能需要走几趟向对方解释,这是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要这么做。唐英年形容当年很多事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后来的商人跟着这些脚印去做就容易、顺利很多。“但是我不怕做这个先锋”,他说,如果没人来做这些,国家难以快速发展。他意识到香港的资金、经验、市场与内地的原材料、土地、劳动力可以形成互补之势,因此对未来前景也具备信心。 时至2002年,已在商界打拼逾20年的唐英年迎来身份的重大转变。时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正筹组第二届特区政府,他与唐英年单独在房间倾谈一个多小时后,成功邀得唐英年出任政府工商及科技局局长。 就任后,唐英年领衔港方与内地商谈签署《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他记得,当时双方秉持“一加一大于三”的理念,采取互惠共赢、相互信任与坦诚,以及循序渐进的政策制订方式。开放内地居民香港自由行便是这样得来的,最开始只是深圳、广州等几个城市,后来逐批增加上海、北京等地。 2003年的香港刚刚经历“非典”疫情,全城笼罩在一片低迷情绪之中。当年的“十一”国庆黄金周,香港迎来内地的首批自由行旅客。“开放的第一个星期,本来很冷清的商场,突然变得有很多人,商务非常开心、餐厅非常开心,香港人看着电视上的镜头,也感到非常鼓舞。”唐英年说。 唐英年后来官至特区政府“第二把手”政务司司长,在此之前也任职“第三把手”财政司司长。从商超过20年、从政约10年的他一直参与、见证、关注内地改革开放的历程。 他认为,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近年香港与内地合作已出现一些新趋势。过去两地多在航运、商贸领域合作,现在已走到金融与高端服务业,未来则会走向文化领域。改革开放为香港带来很大发展机遇,香港也以先行者的优势为内地提供引进来、走出去的平台。现在两地可以在许多领域互相学习、互相勉励,未来则应该更多结合、交流与合作。(完)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