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中国珠海、香港与澳门的港珠澳大桥周二(23日)举行开通仪式,将在翌日正式通车。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仪式,他除了宣布大桥启用外,并没有发表讲话。 主管港澳事务的副总理韩正、副总理刘鹤及粤港澳官员也有出席,但民主派议员并未获邀出席开通仪式。 官方强调,这大桥有助促进粤港澳融合,并为大湾区发展奠定基础,来往珠海到香港的时间从过往需要3小时,缩短至30分钟。 但香港观察人士把这耗资约200亿美元的项目,称为“大白象工程”,他们认为这种“硬融合”是大陆进一步削弱香港“高度自治”及自由的一步。 开通仪式 开通仪式早上9时在珠海举行。 “我宣布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是习近平在开通仪式上说的唯一一句话,在仪式上致辞的主要是粤港澳三地官员以及副总理韩正。
韩正在致辞中,没有特别提到“改革开放40周年”,他表示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大桥是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工程,有利三地人员交流及发展,他说要把大桥打造成粤港澳三地的“民生桥”,成为中国桥梁走出去的“亮丽名片”,成为中国由“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的重要标志。 他特别提到,希望粤港澳三地能够按照安全要求,便利通行人员的通关,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和缩短通关时间,并把在工程中掌握的关键技术和获得的宝贵经验,变成行业的标准与规范,贡献一带一路发展。 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致辞时说,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香港在改革开放中“既是贡献者,也是受惠者”。她说,香港一年内开通三大跨境基建,包括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港珠澳大桥及明年年初即将开通的莲塘口岸,缩短了出行时间、拉近两地距离,逐步形成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 她说,大桥开通后,令大屿山成为通往世界及大湾区的双门户,因此政府亦提出“明日大屿”愿景,为香港缔造更美好未来。 澳门行政长官崔世安表示,大桥有政治及经济意义,政治上,实践了“一国两制”,三地透过“共同协商”,在技术及制度上得到突破,经济上,三地首次实现“陆路无障碍”,可以更好融入大湾区发展。
争议声音 BBC中文早前盘点了大桥在香港引发的五大争议,大桥主桥、人工岛及各地连接部分等整个项目耗资三地超过200亿美元,香港投资了1200亿港元。大桥原定2016年押后两年通车,建造期间造成18名工人死亡、几百人受伤,亦带来了环保问题。 由于要通过大桥需要申请跨境牌照,过桥汽车数量有一定的限制,令外界担心大桥使用量偏低,但运输物流及旅游业普遍欢迎大桥落成。 但官方认为大桥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基建,可以为区内带来十万亿人民币的经济收益,香港建制派人士认为,如果不依靠大陆,加强与大陆连系,香港将会“被边缘化”。 法新社采访了一些珠海居民,居民支持港珠澳大桥建设,认为便利当地区民和促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人专程带小孩去看大桥,赞扬这是“伟大”的建筑。 不过,大桥以至大湾区建设在一些香港观察人士眼中,并不是好事。在脸书上,有香港网民批评,大桥花了香港纳税人的钱,但最终最受惠的只限于一小撮人。
香港立法会议员陈淑庄认为,广东省内已准备更多基建去配合大湾区发展,例如即将落成的深中通道等,这些交通网络可能更方便当地人,但她质疑,香港人本身未必会常用这些通道,而这些交通网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可能被高估。 “一小时生活圈其实有很多选择,”她对BBC中文说,“如果刻意去用一些硬连结,其实是没有用,不如大家反观一下香港经济发展、科技上的领域,发展得好,连结会更具体,才不会怕被边缘化。” 虽然三地政府称大桥基建是“共同协商”,但观察人士指出,这条大桥建设过程中,也显示到粤港澳三地处于不平等的状态,港澳政府在工程问题上处于“被动”状态。 在中国官方早前宣布周二举行开幕仪式时,香港民主派的议员及一些交通公司也投诉,对此毫不知情,连港澳政府也需花时去核实。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