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外华人网 -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你只知道《摔跤吧爸爸》 但印度的亚运冠军都有可能拍成电影 ...

2018-8-23 02:02| 发布者: leedell| 查看: 18| 评论: 0|来自: 腾讯体育

摘要: 撰文/于睿寅 去年在中国热映的印度励志体育电影《摔跤吧,爸爸》,其主人公原型的侄女在本届雅加达亚运会上摘得金牌,非但在印度国内占据了新闻头条,连我们国内的阿米尔·汗迷们都欢欣鼓舞。优秀的体育 ...

撰文/于睿寅

去年在中国热映的印度励志体育电影《摔跤吧,爸爸》,其主人公原型的侄女在本届雅加达亚运会上摘得金牌,非但在印度国内占据了新闻头条,连我们国内的阿米尔·汗迷们都欢欣鼓舞。优秀的体育电影鼓舞人心的力量,的确可以超越国界。

随着近两年多部优秀印度大片被引进国内院线,国人对于宝莱坞电影的观感,早已超越了原本“唱唱跳跳”的固见。事实上,像今年在中国公映的《起跑线》、《小萝莉的神猴大叔》和《厕所英雄》等印度电影,所聚焦的性别、阶级、种族、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与我们日常的关注点也有颇多相通之处。

体育也是印度电影长期青睐的主题。虽然依靠体育克服贫穷、战胜偏见、实现自我的励志主题看似有些老套,但却也总能戳中中印两国观众的兴奋点。继《摔跤吧,爸爸》之后,另一部以摔跤手为主角的印度电影《摔跤手苏丹》也即将在月末登陆国内院线。印度人更擅长并喜闻乐见的摔跤、板球等运动,在电影中的艺术化展现屡见不鲜。

同时,也不乏以真实的体育人物故事改编的印度电影。虽然印度体育人距离上一块奥运金牌(阿纳夫·宾德拉,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10米气步枪金牌)已经整整10年,但是在亚运会上,他们自首届参赛以来一共获得近139枚金牌、616枚奖牌,在最近几届的金牌数也都稳定在10枚以上,是当之无愧的南亚体育最强国。历届亚运会的印度金牌选手,也有不少人的故事被搬上了大银幕。

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其中两部优秀作品,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飞翔的锡克人”:4枚亚运金牌得主米哈·辛格

电影:《灵魂跑者》(Bhaag Milkha Bhaag),2013年

你也许很难猜到,印度体育人迄今摘得的139枚亚运金牌中,竟有超过一半来自田径项目(72枚)。那些飞翔的身影中,绰号为“飞翔的锡克人”的米哈·辛格是不得不提的名字。他在1958年东京亚运会上包揽男子200米和400米两枚金牌,又在4年后的雅加达亚运会上囊括400米和4x400米接力金牌。沉甸甸的4枚金牌,让他成为印度田径史和体育史上最光辉的名字。

“辛格”是印度最常见的姓氏,其词源来自梵文中的“狮子”。他代表印度参加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时,4x100接力队的4名选手中有3个都姓辛格。但是米哈无疑是最特别的一个。和穆大叔一样,他的年龄一直是个谜。他在英国殖民时期出生在现属巴基斯坦领土的旁遮普省,又在1947年印巴分治之后投奔印度,所以两边对他的出生年份都持有各自的版本——巴基斯坦方面说是1929年,而印度官方资料记载为1935年。

所以1947年印巴分治之时,米哈可能是12岁,也可能是18岁。连同他在内的15个兄弟姐妹,有8个在出生时就夭折,这本已够凄惨的了。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份,作为锡克人的辛格一家又持续遭遇着灭顶之灾——在暴乱中,米哈的父母不幸惨死,而他的一个兄弟、两个姐妹也未能幸免于难。坐火车逃难到德里的路上,他还因为无票乘车而被短暂拘留,还是他一个已经成家的姐姐变卖了部分首饰,才把米哈赎出来的。但好歹,是到了暂时安全的地方。

所以米哈自小从未接受任何专业的田径训练。非但如此,小小年纪便万念俱灰的他,甚至已经动起了当江洋大盗的念头。还好被他哥哥及时发现并制止,然后给他指了一条截然相反的明道——参军。前前后后申请了4次,米哈才终于披上了军服,这个时候,他童年时每天在家和学校之间奔波10公里练就的跑步技能,突然让他成了“尖子生”。

虽然很难想象,但是在1956年的墨尔本奥运会上,印度田径队居然派这位没有任何大赛经验,还是最底层印度佣兵的新兵蛋子站在了200米和400米的跑道上。虽然最终成绩乏善可称,但那一年的400米冠军——非裔美国人查尔斯·詹金斯——给了米哈很大的鼓舞,还十分友善地分享了美国顶尖的训练理念和方法。励精图治的米哈,在2年后果然迎来了爆发。

1958年注定是米哈,乃至整个印度田径的“丰收年”。在克塔克举行的印度全运会上毫无悬念地摘得男子200米和400米两枚金牌,并创造全国纪录后,在当年5月开幕的东京亚运会上,米哈又在这两个项目上成就了自己的亚运冠军梦。要知道,整个印度代表团在那届比赛中也仅获得5枚金牌。真正的高潮来自当年在威尔士加的夫举行的英联邦运动会,米哈又在440码跑(约合400米)中展现了印度速度,成为该赛事史上首位夺金的印度男子田径选手。

奔跑,也成了米哈战胜童年阴影、抚平战争创伤的良药。在1960年的一次比赛中,因为对手之一是巴基斯坦好手阿卜杜尔·卡里克,所以这场对决甚至引发了印巴两国领导人的关注。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亲自慰问米哈,让他暂时搁置仇怨,专注比赛;而在最终赢得对决后,作为“敌方”的最高领导人,时任巴基斯坦总统的阿尤布·汗心悦诚服地评价说:“你不是在跑,你是在飞啊。”

于是,“飞翔的锡克人”这一雅号天下皆知。

在那个电子计时系统,以及各项赛事技术统计不甚完善的年代中,流传着许多关于米哈的传说。有非官方记录称米哈总共参加的80次公开比赛中有77次夺冠,但事实上他已知的未夺冠记录就已经至少3次了。有亲历者称他曾经在1956年创造了45秒80的男子400米世界纪录,如果是真的,那就是印度田径选手保持的首个世界纪录。事实上,米哈也的确“破”过一次世界记录。那是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的男子400米决赛上,直到250米时还居于领先位置的米哈,却最终在终点前被南非选手斯班瑟超越,屈居第四,错失铜牌。有趣的是,那次比赛的前四名全部超过了此前该项目的世界纪录。

回忆往事时,米哈说自己人生中最心碎的时刻有两个。一是印巴分治导致家破人亡的惨剧,二就是在罗马的赛道上,与这枚奥运奖牌失之交臂的时刻。

但这一切,都无法掩盖米哈作为印度田径史、亚运史乃至体育史上最杰出代表的光芒。在1962年的雅加达亚运谢幕战上,他把自己的亚运金牌数刷新到4枚;而两年后的东京奥运会赛道上,由米哈、马坎、阿吉梅尔三位“辛格”领衔的4x400接力队又收获了一个第四,也让米哈的奥运之旅最终空留遗憾。

因为在田径场上的杰出表现,米哈从普通的佣兵迅速被提拔为初级军官,其后虽然平步青云,倒也波澜不惊。早在1947年就见证悲欢离合,看淡世俗虚名的他,也推掉了很多印度政府“强加”的荣誉称号和奖项。到了2013年,可能是84岁,也可能是78岁的他,在女儿的帮助下把沉甸甸的运动生涯记录成文字,取名《人生的赛跑》(The Race of My Life)。也正是以此书为蓝本,那部励志的体育电影《灵魂跑者》再现了这位伟大亚运冠军的光辉岁月。

顺便提一句,这部自传的电影改编权,米哈只卖了1卢比。但前提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米哈·辛格基金会要参与分成,帮助那些和他一样出身贫寒,又有过人天赋值得兑现的印度年轻人。

给我们的姑娘们多一些掌声:巾帼英雄印度女子曲棍球队

电影:《加油!印度》(Chak De! India),2007年

如果说《灵魂跑者》这部电影得到主人公原型的倾力支持,那《加油!印度》所经历的波折,以及引发的争议就要多得多。《加油!印度》有更多的艺术虚构成分,但绝非像“国足勇夺世界杯”这样不切实际的想象。电影中,印度女子曲棍球队获得了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曲棍球世界杯”的冠军;现实中,该片的灵感则是来自印度女曲在2002勇夺英联邦运动会冠军的壮举。再倒推20年,在1982年的德里亚运会上,印度女曲在决赛中力克韩国队,摘下金牌——那一届亚运会,也是女子曲棍球首次成为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自那之后,亚运会女曲的金牌就一直被中、韩两队瓜分,但印度女曲本土夺冠的神迹,在30多年后仍让本土球迷记忆犹新。从《摔跤吧,爸爸》等电影中,我们大致已能了解印度女性接受专业训练、投身职业体育的难度,能站上亚运领奖台更是曾经如天方夜谭一般。所以可以想见,十几位印度姑娘一起戴上金牌、奏响国歌时,对这个国家的女性意味着什么。

印度女曲至今仍是亚洲前四的顶尖力量。在所有女子团体项目中,这支英雄之师所承载的荣誉和使命,以及在印度人心中的分量,丝毫不亚于中国女排之于我们的意义。也正因为长期以来的优异表现,印度女曲的姑娘们得了一个“Assi jaisi koi nahi”的绰号,翻译过来就是“玩曲棍球的金色女孩”。

但是让《加油!印度》的热度持续发酵的,不光是女曲球员的超高人气,还源于片中的男教练卡比尔·汗。看过这部电影后,许多观众觉得主题与其说是女曲姑娘的奋斗史,不如说是这位“女兵男帅”的救赎之路。因为根据剧情,球员时代曾经担任印度男曲队长的汗,在与巴基斯坦队的一场宿敌对决中罚丢了关键的点球,导致印度队最终落败。

那场比赛也成了汗职业生涯的“落凤坡”。输给巴基斯坦队,这恐怕是印度球迷最无法接受的结局,而汗也因为罚丢点球而遭受了“假球、放水”的骂名——之所以这样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汗是一名穆斯林。在远离赛场、韬光养晦7年后,汗重新出山,担任印度女曲的主帅,并在教练岗位上弥补了7年前错失世界冠军的遗憾,也帮助姑娘们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这本是一则皆大欢喜的故事,却可能触痛现实中某个人的神经。虽然《加油!印度》的编剧声称汗的角色是虚构的,但亲眼见证1982年亚运会的印度人,总会不免想起米尔·尼基。当年印度女曲高奏凯歌之时,男曲却在与巴基斯坦队的对决中收获一场1-7的耻辱性败局,而尼基就是那个倒霉的守门员。那届比赛后,无论尼基出现在印度的哪个角落,“叛徒”的骂名总是不绝于耳。他和电影中的汗一样,也是一名穆斯林。

尼基也用和汗一样的方式完成着自己的救赎。1998年的曼谷亚运会,当印度男曲时隔32年重夺亚运会金牌时,尼基已经低调地回到队中担任守门员教练了。但是他在男队呆得并不久,就又转战女队继续担任专职的守门员教练。上文提到的2002年英联邦运动会,以及2004年的女曲亚洲杯,印度女曲的夺冠都有尼基在幕后的扶持。

其实,《加油!印度》的编剧萨哈尼是在剧本基本写完时,才邀请尼基参与这部电影的制作的。在这一问题上,萨哈尼表示和尼基已经达成了共识,即本片的主旨并非重现尼基从运动生涯低潮到另一个高峰的心路历程,而是展现女曲姑娘们英勇顽强、战胜现实与偏见的壮举。萨哈尼在接受国内主流媒体《印度人报》采访时动情地说:“我觉得国内给予这些女孩的关注实在太少了。”

其实,“提名”尼基参与本片拍摄,并帮助教会女演员们基础的曲棍球技术的,正是2002年那支冠军之师的主教练M.K.考西克。虽然尼基事先已经对剧本的详情有所耳闻,但真正拿到剧本的那一刻,他还是无法抑制那复杂的情感澎涌而出,当着编剧的面就哭了。

第二天,终于稳定了情绪的尼基找到萨哈尼,还是有些怨念地说了句:“你看,(剧本里)这事儿当年也发生在我身上!”

36年前的1982年,印度首都德里举行的这届亚运会,对于印度曲棍球印度而言是夹杂着幸福和悲伤的时刻。这份回忆属于印度女曲的每一个姑娘,当然也属于尼基。虽然参与《加油!印度》的拍摄对于这位老门将而言不啻为揭一次伤疤,但期初对于此事并不热情的尼基,最终还是欣然接受了制片方的邀请,向演员们传授曲棍球技术。进入角色后,他甚至还邀请了好几位当年男队的老队友一同前来帮忙,毕竟女队的荣耀同样为印度的曲棍球事业添彩,而在消沉了20多年后,尼基总算决定翻过这一页,并向曾经帮助他完成救赎的姑娘们致敬。

如今的尼基生活早已与曲棍球无关,他生活在孟买,在印度海关中某得一份公务员的职位。值得一提的是,在《加油!印度》中扮演与尼基有着相似经历的那位主帅的,正是印度电影界“三汗”之一的沙鲁克·汗。

下一个是谁?

还有许多未曾触及亚洲巅峰,甚至从始至终籍籍无名的印度体育贡献者,他们的好故事,也都在宝莱坞的旋律中流传、回荡。像阿米尔·汗主演的《印度往事》(Lagaan)、尼拉吉·潘迪指导的《M.S.多尼:不为人知的故事》(M.S. Dhoni: The Untold Story),也都是不同时期优秀印度体育电影的代表。

体育电影无疑是振奋民族士气,甚至促进全民参与的理想载体。印度体育不缺好故事,也同样不缺讲好这些故事的电影人。只是对更高荣誉的渴望,经过数代印度体育人的努力,似乎收效并不如他们在电影上的成就那么显著。或许再过几年,能出来一部以宾德拉在2008年射落奥运金牌的事迹为蓝本的电影?

当然印度人恐怕并不想等那么久。距离上一块奥运金牌已经过去了10年,总该让他们在电影之外,有一些新鲜的兴奋和期盼。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海外华人中文网   

GMT-8, 2025-2-12 11: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