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了,我也放假了。前阵子旅游去了拉斯维加斯、上海、深圳、曼谷等国际大城市。现在仔细回想起来,令我震撼的不是随处可见的微信支付和共享单车,而是在国内饭店门口等外卖时看到的一幕: 两个六七岁的男孩在饭店门口目不转睛地玩着手机对战游戏,孩子的妈妈和姥姥们轮流用盘子端着各种好吃的出来喂。男孩根本不关心吃的是什么,机械地吞咽着。有时候顾不上吃,妈妈和姥姥就在旁边站着等着…… 就这样20分钟过去了,我的外卖都好了,男孩只吃了几口饭。 现在正是暑假,很多孩子都有电脑手机游戏上瘾的问题。有些家长就像我遇到的喂饭妈妈一样任由孩子玩游戏,也有些家长干脆禁止孩子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一切电子产品。这两种极端的做法真的好吗? 历史总在重演,现在的孩子想玩手机就像十几年前我们想上网一样。当我们还在用拨号上网时,也许想象不到有一天我们会在网上看电视、购物、甚至上课修学分。我们无法阻挡科技的进步,也无法阻挡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进入校园。我们只能学会与电子产品和谐共处。手机不是洪水猛兽,只要适当使用,也可以帮助孩子学习。 首先,我们来诊断一下孩子是否已经过度使用手机了。 孩子对手机上瘾吗? 我们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当我们把孩子的手机拿走后,他们是否会立即表现出急躁、焦虑的情绪甚至有暴力行为? 2.已经安排好要出门的计划,你的孩子是否因为要玩手机而不想去? 3. 孩子玩手机的时间是不是已经影响到他吃饭、学习、睡眠等正常活动的时间? 4. 孩子会不会为了玩手机不惜打破你们已有的约定? 如果这四个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就要当心啦!因为你的宝宝已经对手机上瘾了。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18个月及以下的婴儿,完全不使用电子产品。2-5岁的幼儿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不要超过一小时;6岁以上的儿童,父母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对孩子接触电子屏幕的种类和时长进行管控。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婴儿一出生就会接触到电子产品。因为我们大人时时刻刻都在玩手机啊!孩子是从来不会乖乖听话,只会模仿的。我的儿子从一岁起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伸手去我的枕头底下摸手机……我知道照料婴儿是一件枯燥重复繁冗的体力活,但是婴儿过早的接触电子屏幕不仅仅会影响大脑发育,还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所以为了宝宝的健康,两岁以下还是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看电视玩手机吧! 如何帮助孩子正确使用手机? 用对话代替「NO」 当孩子问我可不可以玩手机时,不要简单粗暴的说「NO」,而要试着用具体的事情,有细节的描述和温和的态度和他对话。 这样的场景你一定很熟悉。 宝宝:妈妈,我要玩你的手机! 妈妈:不行,你不能玩大人的手机。 宝宝:为什么?你们都玩手机,其他小朋友也有手机,我就要我就要! 妈妈: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我说不能就不能,快去写作业去。 宝宝大哭。 对话时,试着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语言,从他们的角度来解释,虽然花费的时间和心思更多,却能更好的解决问题,而不是用家长的威严暂时控制孩子。 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说: 宝宝:妈妈,我要玩你的手机! 妈妈:宝宝真好,知道要用别人的东西时要先征得对方同意。那么你为什么要用妈妈的手机呢? 宝宝:我想玩赛车游戏,我还想玩旅行青蛙!大家都在玩! 妈妈:妈妈的手机是用来工作的,没有游戏。你想玩游戏的话,做完作业可以玩玩具。 宝宝:不,我就要玩!你可以下载游戏给我玩! 妈妈:宝宝,手机里的游戏不是真的,是给没有赛车却想玩赛车的宝宝玩的。我们家有真的赛车,你把你的汽车好朋友们都忘了吗?手机里的青蛙是电子的,动物园里的青蛙才是真的,妈妈周末带你去看真的青蛙和小蝌蚪们好吗? 宝宝想了想,愉快的答应了。 在和孩子说话时,要彼此尊重。当我们表现出妈妈理解你真的很想玩手机,也愿意花时间陪伴你的态度时,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同时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给他多种选择,尽量让他选择健康的户外活动,而不是简单的说不拒绝孩子。 一起制定手机使用计划 每个家庭都应该有严格的手机使用计划,由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比如每次能用多长时间,多少流量,具体到可以看一集动画片,可以玩一局游戏。尽量在必须使用手机的时候再用,比如和爷爷奶奶视频,收发电子邮件,看教育类App,完成作业等任务。 让孩子的每一天充实愉快 现在的孩子每一天都很忙。尽量给孩子多安排健康的家庭活动,多亲近大自然,培养一两个长期的兴趣爱好。哪怕和小伙伴们一起玩,都比一个人玩手机强。孩子忙了,累了,自然就没空玩手机了。 In short, keep them busy! 做一个好榜样 我们家是完全不看电视的,孩子睡了以后自己看看网上视频。在宝宝面前手机几乎也只是拍照和视频。如果家长自己就不停刷手机,自然没有说服力。 哪些手机App适合孩子玩? 截止2015年年底,Apple App Store有80,000个教育型App,平均每天大概有2.6个新的APP涌现。 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好的App,而是不知道如何大海捞针般找到适合自己娃的App。 有外国专家通过对200篇文献调查研究发现,在决定给娃用App之前,家长不妨先体验一下,问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 App是Minds-on还是Minds-off? 好的App应该让娃积极思考脑洞大开,而不是被动接受不用动脑。 比如我们都用过GPS,虽然我们顺利到达了目的地,但是压根不知道怎么去的。也就是说我们被动地服从指示完成了任务但并没有通过主动处理各种路况信息学习到任何知识。这种类型的App有看视频、听歌听故事、通过简单的“排除法”作答就能解锁下一关、重复同一种类似“切水果”的动作获取积分等。 App能让娃集中精力吗? 想象一下你拿起电话准备打给一个朋友,突然楼下快递来了,等你再回来打开手机时已经想不起来要给哪个朋友打电话了。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分心而分神,在手机App上也是。很多App号称的“强化升级”功能,实际只是bells and whistles (花哨的附加功能),比如更换界面背景、音效、升级装备等等,很容易转移娃的注意力。 有调查表明,对比父母用电子书和纸页书讲故事给孩子,虽然电子书新颖的互动方式和细腻的立体展示,实现了纸媒科普读物无法实现的效果,但是用传统的纸质书父母会围绕书讲更多的故事,孩子的理解能力也会更强。电子书熊孩子会提出“按这个键、按那个键、画面亮一点、声音大一点”之类的要求,打断了阅读过程。像电子书一样,App更有趣味性,但是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关注学习本身,而不是这些这些额外的功能。 App映射了真实生活吗? 如果孩子会唱字母歌但不识字母,他可能仅仅学会了一首歌的旋律并没有更深的理解。实验室研究证明,父母如果能帮孩子在学习中跟生活中的真实事物建立联系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比如一片披萨是三角形,一个蛋糕是圆形,两个苹果加三个苹果等于五个苹果等,就比单纯在屏幕上学习哪个是三角形,哪个图案是圆形更有意义。App可以只教数字和字母,但是要让孩子知道知识是可以运用到真实生活中的,是有意义的才是最重要的。 App有学习社群互动吗? 最好的学习资源从来都不是酷炫的视频,DVD或者App。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学习更能促进深层次的思考。曾经有实验通过不同的学习方法对比儿童的学习成果,相同的学习内容通过在线互动,在线学习和观看视频三种方式对比,结果发现在社群的师生互动模式下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这种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通过在线完成。 以上的实验只是众多证明社群中学习更有效的结论中的一种。虽然在初期的App市场儿童教育类似乎都是孤立的学习模式,但是现在的最新App都在鼓励孩子跟家长和小伙伴一起学习。有些只是创建一种社群的感觉,哪怕只是用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像小黄人、米老鼠创建自己的账号都能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性。 好啦,关于手机就先聊到这里。下个星期我们学校就要开学了,还没有开学的宝宝们,抓紧时间享受暑假最后的几天吧!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