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外华人网 -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朋友圈动态从不更新的人怎样活着

2018-8-1 02:06| 发布者: leedell| 查看: 4| 评论: 0|来自: 中国青年报

摘要: 这两年,微信朋友圈里的“隐者”渐渐多了起来。  他们仿佛隐居在朋友圈里,从不更新动态,让人几乎忘了好友列表里还有他们。点进他们的朋友圈,要么空空如也、一尘不染;要么留下一条客气的横线敬告来访者:仅展示 ...

  这两年,微信朋友圈里的“隐者”渐渐多了起来。

  他们仿佛隐居在朋友圈里,从不更新动态,让人几乎忘了好友列表里还有他们。点进他们的朋友圈,要么空空如也、一尘不染;要么留下一条客气的横线敬告来访者:仅展示最近三天。

  “朋友圈隐者”分很多种,最常见的是“分组隐身者”。一般来说,看不到一个人更新动态,往往是因为你不在他“分组可见”设置里。

  当然,这里面有些人并非真的不再发声,而是悄悄换了战场——一边在朋友圈里惜字如金,一边跑到微博上滔滔不绝,一小时更新无数次。“朋友圈里冷如鬼,微博小号皮断腿”正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也有一些人是“朋友圈屏蔽者”。他们或是直接关闭了朋友圈功能,或是设置了朋友圈动态不再提醒。总之,他们算是远离了朋友圈里的喧嚣。不管是微信好友的日常感悟、生活动态,还是圈子里满天飞的“10万+”热帖,他们一律不再接收。而你如果想要了解他们的近况,就只能发条消息问候了。

  朋友圈曾是微信最热门的功能,是互联网时代最红火的社交场、繁华地。人们热衷于用它表达自我、获取信息、沟通关系。为什么就越来越多的人淡出,在朋友圈里过起了隐居生活?

  最多的考虑是出于对隐私的担忧。微信虽然最初是熟人社交软件,却逐渐向着半熟人社交方向泛化。人们的微信关系链由家人、好友,向同事、合作伙伴等方面延伸,被工作关系侵占得更多。《微信2017用户研究&生态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微信用户近六成新增好友来自职场,而同时,又有六成以上的微信用户将朋友圈视为私人领域,用以记录个人生活。这样的矛盾势必会激发一些人对隐私保护的忧虑。

  好在,有“分组可见”设置方便人们屏蔽无关人等,一边继续活跃在朋友圈里,一边对那些不熟悉的朋友圈来访者设防。

  但即便是在对家人、好友的熟人社交关系中,朋友圈也可能造成人际关系纷扰。心理学家指出,由于电子通信本质所限,人际交往中的细微之处可能在网上遗失。某些无心之语,在面对面交流中并无大碍,可作为动态发布在朋友圈里,由于整体语境的缺失,以及表情、语气辅助的不足,就可能导致误会形成。

  同样的,一条朋友圈动态发布后,别人是否点赞、怎样评论,也常常会引起发布者的猜测和误解,无形之中平添许多无谓烦恼。更受不了一些把握不准人际交往分寸的人,不时“自来熟”地跑来留些讨人嫌的话,你秀恩爱他预言“分得快”,你晒美食他提醒“胖三斤”,让人烦不胜烦。也就难怪越来越多的人为免口舌,在朋友圈里隐身,只看不说,只求“再无车马客,造次到门前”。

  另外,既然是熟人社交,就难逃熟人的审视。网络空间与人们的现实身份紧密相连,身处其中,同样要扮演好原本的社会角色,承受既有的社会关系压力。如果一时不注意,放飞自我,难免会接到父母师长“新换的头像啥玩意儿”“刚发的朋友圈删了吧”之类的指示。而每条朋友圈动态都可能会成为他人判断你性格、心智、学识、生活状态、职业成就的参考指标,导致对你的印象“大为改观”或是“大打折扣”。于是,发条动态还得时刻牢记注意形象管理,不免劳心费力。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朋友圈装死”,逃到微博小号,藏进茫茫人海,从此恣意畅快,勇敢做自己。

  最后,也有一小部分人,是因为受不了信息的碎片化和同质化,更担心自己的情绪过多受到他人影响,因而彻底关闭了朋友圈。只是关了朋友圈,也逃不了微信群、公众号、微博,以及各种App“精准推送”的狂轰乱炸。想要寻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者心境,只怕也只能学习先贤“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修养了。

  关于“隐者”,我国著名学者王学泰曾如此点评:隐者“追求的不是百分之百地摆脱他人与社会,他只是想摆脱社会上的一些自己不能适应的纷争,选择自己能够适应的生活方式”,只是随着社会高度组织化,“每个人都有一个定位,人人生活在‘世内’,再没有‘世外之人’。”

  在当今这个信息超载的时代,想在互联网上做“世外之人”已是千难万难,越来越多“朋友圈隐者”的出现也正是人们试图把控自己生活方式所做的尝试。这样一想,朋友圈寂寥也许也并不是一件坏事。

  李察 来源:中国青年报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海外华人中文网   

GMT-8, 2024-11-27 10: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