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香港武林:中华国术之老武术的新传承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香港6月19日电 题:互联网时代的武术传承——专访中华国术总会创办人赵式庆 中新社记者 曾平 赵式庆从小习武,他学空手道,也练洪拳、南拳、永春白鹤拳。他是海运公司的董事,同时又亲自创立中华国术总会,推动成立客家功夫文化研究会。 他是扎根香港的武术文化重要推手,近年被传播得耳熟能详的事迹是: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利用三维人体动态捕捉技术,构建全球首个中国武术活态资料库。 如果基数足够大,这个由各武林门派传人亲身示范转化而来的数码资料库便可记录各家招式及套路,彻底改变过去口传心授的武术传承模式。 捕捉动作时,示范者全身各处穿戴众多感应器,再由红外线摄影机记录。如果动作发挥有偏差,也可以通过修改数据实现精准记录。那些写在拳谱、枪谱、棍谱上的文字摇身变成活灵活现的三维动图。 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这天,赵式庆透露:2013年以来,资料库已经捕捉约160套南北武术门派不同的拳术、器械套路,约50名传人参与此项工作,涉及逾20拳种。 从习武者到武术文化传承者,赵式庆身体力行在香港及海外筹办新媒体功夫展览,尝试系统呈现中国武术文化,并将相关文化内容编撰出版成书。 “香港是中国武术文化的一个大熔炉。”赵式庆深感传统武术在香港门派种类繁多但少见系统梳理。在一个名为“百年岭南洪拳”的展览中,他将原生态功夫与现代科技、新媒体以及电影融为一体。 展览以林世荣家族和刘家良家族为主角,分别追溯洪拳在民间和电影领域的双线历史进程。赵式庆希望以洪拳作为模范,向参观者深度讲解中国武术文化如何在香港这个中西交汇的国际都市融合发展。 在他看来,1949年的首部黑白黄飞鸿影片已为后来具有全球影响的香港功夫电影埋下种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功夫电影迎来黄金时代:李小龙、刘家良、刘家辉、成龙、洪金宝等功夫电影人及其作品的出现,令世界对中国人形象的看法有所改变,这种影响在八十年代中达到高峰。 也是在八十年代,香港旧有的城市空间格局被打破,天台武馆这类场所因为地价太高已经很难生存,客观上造成武术流传空间缩窄。另外,此时期的香港武术文化过于商业化,以影视为核心,整个行业也没有发展出类似日本柔道、剑道、弓道,韩国跆拳道以及泰国泰拳那样一套合理的比赛规则,武术错失向体育运动发展的机会。 赵式庆觉得此时的功夫影视已经离开武术本位,两者由同一轨道分道扬镳。他也不讳言,没有被影视关注到的大部分功夫其实是被边缘化了。九十年代至千禧年,影视界再难发掘新的功夫明星,香港的功夫文化走向低谷。直至约2008年,香港特区政府启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研究,赵式庆认为是时候从文化角度去探索功夫的价值。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赵式庆眼中,香港功夫是可以成为专业研究课题的一门跨学科学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武术在香港民间原生态土壤中形成百花齐放局面。直至今日,这些功夫还存在但已奄奄一息,很多习武者是某个拳派或系统的最后传人。 赵式庆认为各门派可借鉴客家功夫文化研究会模式,将一群传人的力量聚集起来,再与大学合作,做活动,办展览。他希望中国武术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能够回归本位,即是达到古代“文武合一”的全人教育,也希望武术文化在保留自身多样性的同时去重新构建及实现系统发展。(完)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