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外华人网 -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美国人能否保持节俭?

2009-4-28 04:44| 发布者: Andy| 查看: 70| 评论: 0|来自: 星星生活

面对工作安全感下降、住房贬值、股票投资缩水的局面,美国人开始增加储蓄了。但是,当这波衰退过去,他们还会这么节俭吗?

没人确切知道几年后的情况,不过,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下一个10年,美国人会比上一个10年更节省。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经济学家伯纳(Richard Berner)说,“很难相信我们会再回到上一个10年那种轻松获得贷款、花钱大手大脚的日子。”他预计,未来几年,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的消费支出年增幅将在2%-2.5%之间,而截至2007年的10年间,这个数字是3.5%。

对零售商、餐馆和奢侈品制造商等依赖美国消费者的行业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不过,它也可能让世界经济部分恢复平衡---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世界经济太过依赖美国人依靠借债进行的消费,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喜欢攒下钱借给别人的习惯。

今年45岁的贝利(David Bailey)和妻子及三个小孩住在爱达荷州博伊斯。身为小企业主的他和很多人一样,过了好几年富足的生活,但随着住房市场然后是整体经济陷入崩溃,他落得一身债务,公司也没了收入。他的公司Bailey Engineering专门从事将原始土地平整成分割好的小地块。这家公司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分文收入了。

他手下原来的16名员工已减到不足10人。由于房地产投资出现大笔亏损,他卖掉了自己10年前建造的一处度假屋,并将另一处房产卖给了现在的租客。他还卖掉了自己的SUV车(这样可省下每月800美元的供款),换了辆用现金购买的二手小货车。

“我只想彻底摆脱债务,”他说,“在这方面我已经彻底变了。现在我只想赚到足够我自己和家人享受生活的钱。我不会再为变成富人而拼命。”

信用卡公司Discover名为U.S. Spending Monitor的消费者开支调查显示,贝利的情况并非个例。在3月份进行的这项调查中,大约35%的受访消费者表示,他们计划未来6个月内降低债务水平。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已经这么做了,虽然他们认为经济前景已有所改善。调查结果将在4月8日公布。三分之一的受访者称,他们将把压缩下来的偿债支出转为储蓄。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的数字,2000-2007年期间,美国家庭未偿还贷款余额增长了一倍,达到13.8万亿美元,而去年他们减少了贷款余额总量,这在二战以来还是第一次。

但是,这种情况能持续吗?商业咨询公司AlixPartners所做的调查发现,美国人计划,衰退结束后将把14%的收入用于储蓄。该公司首席执行长克劳福德(Fred Crawford)说,即使这个数字因为人们目前的情绪而有所夸大,企业还是必须为可能新出现的“正常情况”预作准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计划将来减少用于购物的开支,而有超过半数受访者表示,将购买不那么昂贵的物品。

当然,调查结果显示的情况可能会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耶鲁大学消费者研究机构Center for Customer Insights的主任达尔(Ravi Dhar)说,“如果你问他们下个月或明年会拿出多少钱来储蓄,你总会得到比较乐观的回答。就像吸烟的人总爱说,'明年我打算戒烟'一样。”

但是,考虑到这次经济下滑的严重性、衰退以来接近13万亿美元的损失,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受到的打击,推动美国人提高节俭意愿的力量会比以往更大。达尔说,“这里有一种传染效应”,就像发生空难后乘飞机旅行的人会减少,或者经历过大萧条的人会将保存锡纸的习惯坚持几十年一样。他说,灾难持续的时间越长,其对人们长期行为的影响就越大。而对一些消费者来说,与几年前次级抵押贷款盛行时相比,未来10年他们获得贷款的难度预计会加大。

还有一个因素加大了美国人未来增加储蓄的压力,那就是他们的退休福利在缩水,而且他们认识到,不能指望不断上升的房价和一直走高的股市为他们提供养老钱了。据华盛顿雇员福利研究机构Employee Benefit Research Institute的数据,美国人的401(k)帐户去年损失了大约6,030亿美元,相当于帐户总金额的五分之一。

一些企业正在重新给自身定位,以因应消费者节省开支的现实。Target Corp.负责销售规划的执行副总裁Kathryn Tesija最近在一次投资者电话会议上说,当前的经济形势给人们的购物习惯带来了根本变化,公司正将更多货架留给食品、保健产品、婴儿用品等必需品。她还提请投资者对该公司的低价特点予以关注。“如果这些日用必需品定价不合理,顾客就不会再来我们这里了,”她说。

美国消费者通常是很有伸缩性的,他们或许还会重拾以前的老习惯。但本世纪头几年的信贷热结局是如此悲惨,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或许能影响消费者未来数年的态度。

最新评论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海外华人中文网   

GMT-8, 2025-2-1 11: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