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二大队官兵为分流飞行员送行。单明亚摄 历经两次转隶调整的西部战区空军某旅,去年底在改革中再次率先担起某型战机进入教学单位的重任。一年多来,他们与艰辛为伴,以实际行动担起了历史使命。 记者近日赶赴该旅采访调查,记录他们在改革大考中面临利益调整的阵痛和甘于奉献、敢于牺牲的动人事迹,以期激励官兵在“脖子以下”改革中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抉择。 分流是支持改革,留任是改革需要 若以小利计,何必披征衣!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不忘初心。组织让分流,无怨无悔地走;让留,尽心尽责地干好工作,走出了风采,留出了风格。 包歆宁,一级飞行员,飞行一大队正团职教员。一座营盘,就是军人的家。在驻地扎根20多年来,他对当地的气候和生活已经习惯,打心里不愿离开这个家。 某型战机进教学单位是改革的重大举措,包歆宁因年龄偏大无缘从原有机型再改新的机型。而现实是,不改装即分流。分流,意味着离开妻儿和朋友。倘若能留,则工作生活皆安稳,哪怕几年后再次选择自主择业。 见小利,难以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心中纵然有百般不舍、万般留恋,包歆宁还是用“走是需要”说服自己。宣布命令那天,他欣然答“到”!谈起当初的选择,如今已是兄弟单位飞行教员的他如是说:“主动站出来分流,是我自己选的!往前迈一步,才是一名军人的担当和飞行员应有的样子!” 面对分流调整,官兵们坚决服从命令。他们用行动叫响:“我是军中一颗棋,哪里需要哪里移;我是军中一朵花,舍了小家为大家……” 旅司令部训练科原飞行安全监察主任王志宇,因飞行任务重和驻地偏,30多岁一直没有找到对象,直到去年才有了爱的归宿。 可刚结婚不久,他就接到分流通知。“能不能多陪陪妻子,推迟几天去报到?”对于家人的劝说,王志宇不是没想过。但旅领导问他有没有困难,王志宇毅然回答:“没有!” 甘愿牺牲小我,也要推动改革!一声令下,该旅有23名教员愉快接受分流,来自9个单位的38名同志从环境优越的内地前来戈壁边防报到。离开各自熟悉的家园,他们大都出现与家属、老人两地甚至三地、四地分居的情况,别离之苦考验着每一名首任者、创业者。 宁愿个人发展受阻,也要成就改革强军 改革带来职能转换,干部结构也随之变化调整。一些人可能离开岗位,有的人获得提升使用,有些人则踏步不前,这样的考验摆在全旅大部分人面前。 改革时,原副旅长张志忠主动要求退出领导岗位,让不少人感到诧异。“我的请辞,是为了把位子让给比我更有潜力的干部!”张志忠的回答让人动容。 招飞入伍26年,经历了3次改革,带教飞行学员19期,6次荣立三等功、2次荣立二等功,这个老兵像过去接受命令、受领任务一样,干脆响亮地说:“在位是拥护改革,卸任是支持改革!” 卸任后,张志忠凭着10多年来对驻地飞行环境和气候条件的熟悉,主动与改装人员一道研究改装训练的特点、规律,泡在机场辅助指挥员调配飞机。飞行员们说:“有张副旅长在塔台,我们飞得放心!” 飞行二大队原大队长梁庆朝,本是旅里的重点培养对象,因为改革离开大队长的岗位,调整到机关工作。职务虽然还是正营,他却从一名主官变成了机关干部。 面对个人岗位的变动,梁庆朝坦然面对,欣然接受,还主动向新大队长李北春介绍情况,协助他度过改装攻坚期。新老大队长友好接力,是一种心与心的对接。梁庆朝说:“改革,不可能不触动利益。但我们要有平常心,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个人进退让组织来安排!” 如果不是因为改装,飞行一大队原中队长李伟伟,现在应该是副大队长了。改革,让李伟伟个人发展遭遇“天花板”,他却说:“我还年轻,只要能飞,就算当一辈子飞行教员,我也自豪,一切的牺牲都值得!” 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注定要牺牲部分同志的利益,有的要变动岗位,有的要选改专业,有的要重新奋斗。面对个人得失,他们用行动作了最坚定的回答。 换位置尽快适应,强能力跟上改革 “适应改革、跟上改革,就要强能力素质之基。让我们每个人都像一颗钉子那样,铆在哪里都给力,像一块基石一样,铺在哪里都结实。”旅政委张志强如是说。 李北春,曾是作战部队一名优秀战斗员,改革后调入该旅成为一名飞行教员。战斗员不一定是合格的教员,两个不同角色,职能、要求大不同。作战部队相关训练组织工作以旅团领导及训练科股为主,而教学单位,则是飞行大队组训管训。任大队长之初,飞行计划制定不合理,协同不好等问题,让这位作战部队表现出色的硬汉一筹莫展,压力很大。 新岗位蕴含新要求!李北春决心让自己“脱胎换骨”,他加紧学习关于教学改装的书籍,和大队飞行员交流谈心,平时遇到拿不定主意的地方就去“骚扰”旅领导,终于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了教学单位的教育训练和管理工作之道。 无论改革如何推进,素质是通行证,能力是敲门砖,必须始终把提升素质放在第一位,以过硬的岗位素质主动为组织分忧。机务一中队工程师杜洪甫一到旅里报到,没有把时间放在熟悉新环境和领导上,而是尽快摸透机型,研究当地气候对飞机性能的影响,向大队及中队提出数十条可行性意见建议,确保了分队飞行保障人为责任问题零差错。杜洪甫不是个例,今年9月初,在西部战区空军岗位练兵比武竞赛中,机务三中队机械员张鲁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场站航材股获得团体第一。 作为某型战机进教学单位改革的“第一茬人”,全旅上下一块苦、一块干,研究改革要点、筹划改装工作、探索战斗课目进院校的路子,强能力、干事业氛围浓厚,人人积极投身改革强军成为工作常态。 本报特约记者 曹传彪 通讯员 王健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