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5月18日电 ?:国家科研经费过境鼓舞香港科学家:过去是资金限制了想象 中新社记者 陈逸舟 龙曼 生物医学研究范畴对于硬件的要求很多,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陈鸿霖教授对中新社记者笑称,过去是“资金限制了想象”,不敢想太大,也不能想太大,“这次计划对香港科研人员有很大鼓舞”。 陈鸿霖口中的计划源于一封联署信。去年6月,24位在港两院院士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写信反映科研经费过境香港使用等问题。习近平对此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指示并迅速部署相关工作。目前,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过境香港使用、科研仪器设备入境关税优惠等问题已基本解决。 经过简化的手续,陈鸿霖所在的实验室去年底已收到拨给试点实验室的第一笔百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扣除手续费后为99万人民币)。 据介绍,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是首个设立于中国境外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时,相关科研人员在疫情控制上起了重要作用,研究并监控新发传染病的重要性得到重视。 陈鸿霖回忆,当时申请实验室非常顺利,在2004年获批后,于次年7月正式挂牌运行。 此后,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更加清晰,效率提高不少,在与内地科研机构的合作中也诞生了多项研究成果。2013年,该实验室与浙江大学医学院合作研制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是中国首次成功自主研发流感病毒疫苗株。 两地科研合作进展迅速、成果颇丰,但科研人员们一直在科研经费上有着不小的压力。陈鸿霖举例,实验室每年开支3000万元(港币,下同)到5000万元,六成用来聘请科研人员。而特区政府的拨款,单个3年项目最多仅120万元,虽然实验室坚持运行,但经费始终吃紧,科学家们需要花很多时间在申请各种经费上面。 今年4月刚刚因研制出防治艾滋病新药而声名大噪的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去年就出现了经费空档期。该研究所所长陈志伟告诉记者:“一个(研究项目)结束了,但是另一个大的经费还没有申请到,结果主要研究人员流失了一半,对我们打击比较大,没有连续的资金支持,影响到整个研究团队的稳定性。” 而科研经费过境香港的新政,将给他最新的研究成果——艾滋病新型广谱抗体带来提前5年进入临床阶段的曙光。他透露,目前的经费只能从基础概念做到动物实验,但是如果项目从一开始就能得到国家重大专项的支持,研究和下游临床实验在一个基金框架内,就不需要现在再申请资金进行临床实验,研究将会有很大的突破。 港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岑美霞告诉记者,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来成立港科院、创科局,重视创科,是“天时”;粤港澳大湾区给香港科研成果提供合作落地,是“地利”;香港高校的一流人才可以吸引一流的学生,是“人和”。天时地利人和皆备,还需要资金的“东风吹”。 她指出,这次资金过境可以改变香港的科研气候,随之而来的申请竞争也会促进香港科研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资金能够带动就业、科研训练,会让整个生态有所改变,香港有希望成为国际科研中心。(完)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