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于航、特约记者欧阳治民报道:被唐诗形容为“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的海峡天堑,如今已被“铁马越天堑,踏浪驰琼海”的新实践改变。深秋时节,南部战区陆军探索军民融合轮渡投送模式,首次组织驻琼某团防空营全员全装跨越琼州海峡,整建制投送至粤南参加演练后又跨海返岛,锤炼部队全域机动作战能力。 琼州海峡水深风大、浪高流急,是阻隔琼粤交通的天堑。受制于海峡之隔,驻琼陆军部队只能通过轮渡、航空运力,零散运送人员装备出岛上岛,难以按作战要求整建制投送。今年以来,南部战区陆军按照“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战略要求,以驻琼某团防空营全员全装跨海投送为研训课题,探索军民融合跨海投送模式,推动部队从区域防卫向全域作战转变。 记者在投送现场看到,经数百公里摩托化机动后,该团指挥所带防空营呈战斗编组直奔轮渡码头。该团团长赵日世一声令下,军地联合指挥调度组按照预案,快速调度各类装备驶入船舱,人员、弹药和附属装备同步分区入船。随着汽笛声鸣响,轮船破浪起航。待轮船停靠码头后,卸载作业立即展开,很快人装全部登岸。 投送作业中,着迷彩服的部队官兵与穿“工程蓝”的地方调度和技术人员通力协作,配合默契。赵日世介绍,他们贯彻落实《国防交通法》,与海口市国防交通部门、航渡运输企业共同制订跨海投送方案,多次组织指挥调度、装卸保障、应急处置、医疗卫生等人员开展国防交通专项技能培训。在针对性演练中,他们预设各种气候条件和“敌情”,研练防空警戒、通信保障、战斗勤务、快速装卸、轮船抢修等课题,让军地力量拧成一股绳。 “‘到得了’,才能‘打得赢’。”南部战区陆军后勤部领导告诉记者,军民融合首次组织驻琼陆军部队成建制跨越琼州海峡的成功,标志着南部战区陆军部队机动投送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据悉,下一步他们将与地方有关部门研究运力组织、装卸自动化、超限装备运载等课题,提高大规模跨海投送能力。 上图:卸载作业现场。 谢贵杨摄 锐观察 投送,不仅仅要跨越天堑 ■高志文 随着交通快速发展,如今天堑变通途,道路通四海达五洲。有人说地球正从地理大发现时期的“大球”变成“小球”(地球村),进而变成现在的“微球”,天涯若比邻已悄然变成天涯真比邻。 回望战争史,交通线从来都不是一条伸展自如的平安大道,而是在战火炙烤中艰难生存、顽强延伸的“生命通道”。从三国时的木牛流马粮草运输线,到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旋风”;从抗战时期运送国际援助飞越大西南的“驼峰航线”,到支撑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直到最后胜利的拉多加湖“冰上运输线”;从南越丛林中面对高技术绞杀依然秘密运行的“胡志明小道”,到朝鲜战场上打不垮、炸不烂的志愿军“钢铁运输线”…… 战场交通线是打出来的,弥漫着硝烟,浸染着鲜血。它既是生命线,通则血脉畅通,成为滋养胜利的“脐带”;又是死亡线,断则窒息而亡,成为勒紧战场咽喉的“绞索”。未来战争中,“打交通”“断补给”已成为基本战法,交通设施将面临极大威胁,围绕交通线的斗争将更加激烈。要掌握战场主动权,就必须提高对交通线的控制和利用能力,确保交通线畅通。我们在加强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时候,只关注“天堑变通途”还远远不够,必须强化实战思维,大力提升在战火中打造“钢铁运输线”的能力,在战中“投”、在打中“运”、在抗中“通”、在保中“畅”,让交通线真正能跨越各种“敌堑”的艰难险阻,通向最后的胜利。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