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社记者柯宇倩报导/马士基亚拉巴马号货轮船长遭索马里海盗挟持的事件,无疑是奥巴马政府的一次考验,然而奥巴马尚未对此事件做表态。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公共与国际事务系教授卡茨(Mark N. Katz)4月10日对多维社分析,奥巴马不想将自己的声誉与索马里海盗事件绑在一起。 挂美国国旗的马士基亚拉巴马号货轮4月8日凌晨在索马里海域遭海盗劫持,船上的20名美国船员在与海盗对抗后重新取得货船控制权,但船长菲利普斯(Richard Phillips)遭海盗挟持,美国派出军舰前往事发海域,联邦调查局也加入拯救人质行列。 美国媒体形容美国人遭海盗劫持是“200年来头一遭”。乔治梅森大学政府与政治学教授卡茨指出,以往美国船没有成为海盗的对象,并不表示海盗刻意回避。 “原因应是国际上大部分的船只没有挂美国国旗。”卡茨解释,在美国注册船只的代价较高,因此大部分的船只在赖比瑞亚或巴拿马注册。“所以我不觉得海盗会特别避开美国船只,他们在考虑打劫对象时,应只是看是否有机会成功。” 信奉伊斯兰教的索马里,其海盗也不会避开阿拉伯国家的船只。去年11月,索马里海盗便挟持了沙特阿拉伯的巨型油轮“天狼星”号,为至今为止索马里海盗劫持的最大船只,今年1月,在支付部分赎金后,“天狼星”油轮获释。 卡茨指出,索马里海盗相信机会平等,不论是穆斯林船只还是非穆斯林船只,都是他们的打劫对象,而这些穆斯林国家也不会因为自己的船只被穆斯林海盗挟持,觉得比较欣慰。 目前船长菲利普斯仍在海盗手中,美国海军与联邦调查局正着手交涉,不过索马里海盗称,若遭到海军的袭击,他们将予以还击。 卡茨对多维社说,美国海军以往曾介入类似事件,但他还没听说过联邦调查局介入的情况。 “这个事件很棘手,美国政府处理得好不好要看结果如何,如果船长回来了,那所有美国人就会说政府处理得很好,如果结果不是如此,那大家会说政府失败了。”卡茨说。 而奥巴马至今为止未公开对此事做出声明,仅由国务卿希拉里发表谴责海盗的言论,卡茨认为,这是因为他不想将自己的声誉与这件事绑在一起。 “换句话说,虽然这是一个可怕的事件,但也是一个很小的事件,而我想奥巴马不希望整日都花时间在这件事上,还有其他事情必需操心,而且这是一件应该将权力下放的事,让海军与联邦调查局做就好。”卡茨说。 卡茨指出,美国前总统卡特就是想要亲自处理每一件事,而最后的伊朗人质事件让卡特在大选中失利,将总统宝座让给了里根。 “卡特想要涉入每一次的立即行动中,但结果不总会因为他的参与而更好,例如卡特在伊朗人质事件上失败了,而失败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他太过深入地去亲自处理这件事,因此我认为,奥巴马想把这件事交到更专业的人手中就好。”卡茨说。 据美国媒体4月8日报道,美国军舰已经抵达遭索马里海盗劫持的美籍货船附近,准备开展救援行动。当地时间8日早晨7时30分许,挂有美国国旗的“马尔基亚拉巴马”号货船在印度洋海域被索马里海盗劫持,船上有20名美国船员。事发后不久,船员重新夺回对货船的控制权,但船长被海盗劫为人质。 索马里海盗猖獗不是一两天的事,不少国家已派出军舰前往该海域保护船只,但船只遭到攻击的事件仍时有所闻,4月至今为止已发生了三起劫案,包括一艘台湾渔船被劫。 国际海事局与国际海事组织表示,2008年在亚丁湾与其他索马里外海发生的攻击事件,比2007年要多了一倍多。 2007年全球共发生了263起攻击事件,而在亚丁湾与索马里东部海域就有41起,2008年全球则有293起,亚丁湾与索马里东岸就有111起。2008年的赎金总额超过3000万美元,平均每起成功的劫案可获得100至200万美元的赎金。 卡茨对多维社指出,由于该条航道非常繁忙、船只太多,即使现在该海域有更多的军舰,却远无法保护每一条船只。“真要保护每艘船的代价很高,而且也没有这么多的军舰可以承担这项任务,而海盗也很聪明,他们知道军舰在哪,他们就寻找离军舰比较远的船攻击。” 据悉,索马里海域目前的国际军舰不超过12艘,但这个“非洲之角”附近的水域却有将近五个德州那样大。 除了美国外,中国、印度也派出船舰护航。卡茨认为,这其中多少有些竞争的意谓。“中国、俄国、印度、美国和其他国家都有,最近中国和印度的军舰在该海域还发生冲突。每个人都派船只到那里,部分原因是他们不希望只有别人派船,但自己却没有动作,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几个国家在该地建立起的21世纪新世界秩序。” 卡茨表示,其中更重要的是中国和印度的举动。“我不禁要想,中印是在与美国较劲?还是中、印之间相互较劲?如果是后者,那更值得关注。” 至于解决索马里海盗问题,卡茨说,必需从陆地上来阻止海盗,找出他们的基地去实地摧毁,这也是唯一一个铲除他们的方式。 卡茨研究领域为俄罗斯、美国、亚洲、中东外交政策与国家关系,曾任布鲁金斯研究院研究员、美国国务院苏维埃事务分析师、洛克斐勒基金会国际关系专员、北海道大学访问学者,着有《革命反思》、《俄国与阿拉伯》、《革命与变革》等书.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