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温暖 风范长存 ——香港各界送别饶宗颐先生 本报记者 连锦添 陈 然 国学泰斗饶宗颐先生近日在香港逝世,丧礼于2月28日举行。设在北角香港殡仪馆的灵堂2月27日下午启用,立即有络绎不绝的各界人士前往吊唁。28日一早开始,更多人前来送别饶先生。各界致送的花圈一直延伸到街口,有的特意加上了饶先生生前喜爱的荷叶莲花。 2月28日早上,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追思送别仪式在香港殡仪馆举行。当天,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到场致祭。中新社记者 谭达明 摄 饶宗颐先生逝世后,2月8日晚,中央政府驻香港特区联络办主任王志民前往饶先生家中,转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饶宗颐先生逝世的悼念及对家属的慰问。王志民赞扬饶先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践行者,是中华文化自信的表率。 丧礼采用佛教仪式,灵台中间是大照片,饶先生在儒雅地微笑,两边挽联上书“宗风不磨意,颐真自在心”十个大字。由治丧委员会撰写的祭文写道,饶公是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界最后一位通人,在学术及艺术上多个不同领域,做出筚路蓝缕的开创性贡献。 来自香港、内地以及海外的政商界、教育界、文化界、宗教界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逾千人前往送别,许多人专程远道而来。 上午10时半,追思会举行。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致词时,从立德、立言、立功三方面,阐述了饶先生的卓越贡献,并寄托无尽的哀思。 中央政府驻香港特区联络办副主任黄兰发在致词中深情回顾了饶先生不凡的一生,认为饶先生一生成就非凡,贡献卓著,品行高洁。他的离世是中华文化界的重大损失,也是香港、国家的重大损失。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致悼词时哽咽了。她说,在饶公身上,我看到什么是“君子以自强不息”,什么是“厚德载物”,饶公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学习典范。她回忆道:“2010年饶公送我‘贞固干事’四字,提醒我守持正道、坚定不移,必能成事。去年饶公再赠我‘与你同行’四个大字,给我无限支持和鼓励。现在这两幅珍贵墨宝都挂在我的办公室里,让我每天都感受到饶公的支持,并时刻铭记教诲。”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饶公著作等身,仅《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14卷20大册,就逾千万字。首次辑《全明词》、首次研究敦煌白画……在学术领域,饶公创造了许多“第一”。在港澳内地,以饶宗颐名字命名的文化馆、学术馆、国学院等多达十几个。 这些天,人们通过唁电、谈话、写文章、留言等各种方式缅怀饶先生,追寻这位大学问家的足迹和留下的吉光片羽。“我们应该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努力,使他在天上能够点头而笑。” 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张晓明在唁电中写道:“孤山不孤,西泠不老。饶老学术和艺术成就长青!”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赞扬饶先生对保育敦煌石窟有重大贡献,“我们非常怀念他。”2010年拍卖的饶公16幅书画及藏品,筹得1300万元,用作保育及维修敦煌洞窟及研究。“饶宗颐学术馆之友”会长王庭聪忆述,他曾陪同饶先生到访敦煌,对其身体力行发扬中华文化、保护敦煌瑰宝的精神有深刻感受,“凡是能推广中国文化的事,他都愿意做。” “痛失一代良师!”香港天地图书公司总编辑孙立川博士向记者深情回顾了追随饶公20多年,一起办活动、整理出版古籍的过程。他印象深刻的是,饶公博学又谦虚,生活很简朴,对后辈非常关爱,谈学问滔滔不绝,出口成章。 “静水深流国学鸿篇光史册,高山仰止大师遗范耀千秋。”旅港福建商会全体同仁的挽联写道。 人们记得,饶先生热心公益。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他在抗震救灾图片展中书写“大爱无疆”四个大字,为灾区筹得500万港元。 人们记得,饶先生始终存有一个中国“新经学”之梦。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他90岁时仍壮心不已,认为21世纪是中国踏上“文化复兴”的一个时代,尤其有大量文物出土,我们要趁这个机会,把“经”做新的整理。他呼吁建立“新经学”,推陈出新,光大“五经”的精髓。 是香港成就了饶老,他的影响又超越香港。2017年6月,“莲莲吉庆——饶宗颐教授荷花书画展”在法国开幕,饶先生远涉重洋,亲赴巴黎出席。28日在饶先生丧礼上,法兰西学院的汉学家汪德迈先生深情回忆了与饶老一个甲子亦师亦友的情谊。 厚厚的唁电中有一封来自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2017年11月,已经百岁的饶先生赴京出席了“莲莲吉庆”书画展并捐赠作品。吴为山回顾这段经历时说:“故纸温暖,饶先生之高风亮节,将永远铭记于中国美术史册。” 追思会后,举行大殓仪式。董建华、林郑月娥、黄兰发等8位知名人士为饶公扶灵。之后,亲友赴大屿山举行荼毗仪式,在宝莲禅寺参加斋宴,并到访刻有饶宗颐墨宝的香港文化景点“心经简林”,缅怀饶公,再作致敬。 (本报香港2月28日电)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