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外华人网 -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常宁的春节

2017-12-22 03:18| 发布者: leedell| 查看: 23| 评论: 0|原作者: 任真

摘要: 常宁的春节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我国北方进入腊八后,家家户户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已经开始准备过年了,所以有了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而老家常宁的农历年得从腊月二十四这天才开始。 二十四过小年,老家常宁 ...

常宁的春节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我国北方进入腊八后,家家户户熬腊八粥,泡腊八蒜,已经开始准备过年了,所以有了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而老家常宁的农历年得从腊月二十四这天才开始。

二十四过小年,老家常宁过年也就正式拉了序幕 。这天清晨,族里的族长来到祠堂,先用新的干净的鸡毛掸子,慢慢拂去神龛与祖宗牌位上的灰尘,然后再用新的干净的棉布沾新泡的茶叶水,对神龛和祖宗牌位进行轻轻擦拭。老家的习俗,一年就允许这一天进行清扫擦拭,所以特别地细心虔诚。

也是在小年这天,家家户户要搞一次大扫除,把屋里的楼上楼下,里里外外都得打扫一遍,叫“扫扬尘”。 晚上家庭主妇做完年夜饭后,在锅灶边点上香火祭祀灶王爷,送灶王爷上天。村子里的大叔大伯长辈们在这天,先用纸钱和香火把舞龙的龙头,龙身,龙袍从祠堂里的房梁上请下来,再到村子的溪水边,又用纸钱和香火把龙王迎接进入祠堂。正月十五下午散节后,又用纸钱和香火把龙王从祠堂送回村子的溪水里,让龙王回归大海。

晚上吃年夜饭,家里的人员除有特殊情况赶不回来的,都会回到家里“团年”。吃年夜饭前先得放鞭炮,吃完年夜饭后,年真正开始了,这可把小孩们乐坏了,“过年了!过年了!可以放炮仗了噢,可以敲锣鼓了噢。”老家的习俗,小孩燃放鞭炮和敲锣打鼓只有在过年时候才进行,平时不让。小孩们呼喊着蹦蹦跳跳,便成群结队跑走到屋外,放起了炮仗,敲起了锣鼓。

从小年这天开始,整个村子彻底热闹起来,也正式从小年这天开始,整个村子彻底忙碌起来——作豆腐、杀年猪、干鱼塘、炒蒸米、打年糕、熬薯糖、炸面团、蒸胖肉、摘青菜、拨萝卜、赶年集、办年货、买年画、写春联等等。这样忙碌一直到除夕之前。在上世纪九十代之前,过年时候,村子里有舞龙、舞狮、彩龙船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还得抽出时间进行专门练习。(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把屋里屋外和门前的禾坪彻底打扫干净;必须把过年用的鸡、肉、鱼、青菜、年糕、面团等等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到正月初五。老家的习俗,从初一到初五不动刀,不动剪刀,不到田地摘青菜,不到集市上购买食物。当然,商铺初一到初五关门,到初六才开张,就是想买也是没有地方买。除夕之前,把这此事情办完后,还有一事必须得办——老家的习俗除夕以前,必须把喝的、用的水缸里的水都挑满,正月初一、初二不得到水井里挑水,到了初三才能到水井挑水,去“拿水财”。

除夕在热闹里,在忙碌中来临。在外边做事的人,都会赶回家来“团年”。“团年”顾名思义是指全家团团圆圆过大年。吃“团年”饭时,如果家里有外出来不及赶回,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摆上杯筷,甚至将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大小对他思念。待家里的人员都入席后,放鞭炮开始“团年”。

除夕的“团年”饭最丰盛,也最有讲究,一桌“团年”饭,必须十个菜。“团年鸡”、“ 团年鱼”、“ 团年胖肉”、“ 团年萝卜”、“ 团年丸子”、这几样菜是必须有的。并且在鸡、肉、鱼这些菜上都撒满红红的辣椒,寓意着吉祥如意、年年有余,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红红火火、团团圆圆。

“团年鸡”必须是公鸡,“团年鱼”是草鱼和鲢鱼,而“团年”草鱼,三十晚上是断然不能吃的,要留到初一再吃,“团年”鲢鱼更有说道,从除夕到正月十五都不能动筷子吃,过了正月十五后才能吃,象征着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除夕夜,除了很小的孩子外,不得睡觉,都围着火炉坐岁。坐岁时,全家把过年穿的新衣服、新鞋袜放在床边,父母把给孩子准备好的压岁钱,放到小孩手里或新衣服口袋里,希望小孩们岁岁平安,茁壮成长。

除夕夜,各家都注意保好火种,意味年复一年不断烟火。如果火种熄灭,则认为是极大的不吉利。这种做法,虽有迷信成分,但也可免大年初一重新生火的麻烦,因而比较实惠。

大年初一的钟声敲响了,家家户户开始打开大门,用鞭炮把财神爷迎接进来,我们老家叫开财门。从零点到五点,鞭炮噼里啪啦、噼里啪啦起伏不断,响彻了整个乡村。清晨,家家户户大门前者都堆着厚厚燃放的爆竹纸。家家都不心痛过年放这么多的鞭炮,只为图个财源滚滚,日子过红红火火。

开了财门后,便可去睡觉,家家大门都不关,让财源滚滚而来。这虽然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能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乡村的纯朴和民风的纯真。

正月初一,大人小孩都得早早起来,穿了昨晚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新鞋袜。孩子们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跪着给父母亲和爷爷奶奶磕头拜年。给父母亲和爷爷奶奶拜年后,男人们带着孩们先到山上“拿财”。上山“拿财”时,要掰枝繁叶茂的油茶树枝拿回家里插在门框上。这样的风俗从何年月传承下来的,已无从考证了。虽然上山“拿财”带有迷信观点,不能真正把财拿回来,但体现了祖辈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渴望家族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希望家庭平安顺利、幸福美满。

“拿财”完毕后,男人们带着孩子们来到祠堂里,准备进行祭拜祖先。这时祠堂里早已把多张八仙桌摆好,每张八仙桌上都摆好盛满瓜子、花生,糖块、水果、红枣的果盘,每张八仙桌上摆放了八个小酒杯,小酒杯里都倒上了胡子酒。

族里的族长,向祠堂神龛和祖宗的牌位上三柱香,在祠堂大门外的左侧台阶烧上纸钱,燃放鞭炮,此时祭拜祖先正式开始。祭拜时按照老幼尊卑,按辈分,按年龄,分批次跪在神龛和祖宗的牌位前进行祭拜。祭拜完毕后,依然按照老幼尊卑,按辈分,按年龄依次排位围绕八仙桌而坐,待人员都坐上桌后,放着鞭炮,统一进行“挂红”。“挂红”意味着喜庆丰年,红红火火的美好祝愿。统一“挂红”完毕后,男人们领着孩子向村子里挨家挨户进行拜年。这时村子里最欢乐、最热闹、最喜庆,家家户户都听到“新春快乐,身体健康、恭喜发财、金榜题名”等拜年的祝福语。

本村子里相互拜年后,族长组织族里男人和小孩统一到同族相邻村子去拜年。族里七八十号人,欢声笑语、喜气洋洋拉着长长的队伍走在乡村的路上,小孩们还一边走一边打着炮仗,那场景异常的热闹。

初一白天,在热热闹闹的拜年中度过,晚上小孩子们在禾坪上打炮仗和放烟花,禾坪上炮声不断,烟花璀璨,那是另一番热闹场景。

“初一崽,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姑妈和姨娘,初五初六团团转,初六以后随便行(hang)”。老家的习俗,初一,给父母拜年,到本村庄和同族相邻村庄人家拜年。初二,是郎(女婿)陪着妻子带着孩子到丈母娘家拜年。初三、初四到姑姑家和姨娘家拜年。初五初六亲戚家相互拜年。过了初六以后,就没有这么些规矩讲究,可随便到亲朋好友家拜年。岳父岳母正月十五之前不到女婿家做客,出完节后,女婿得抽专门时间去接岳父岳母到家里住上几天。

初二清晨,女人们早早就把昨日玩疯了、玩累了的孩子们叫醒起床,催促着男人和孩子准备准备赶路,回娘家拜年。男人和孩子在女人的催促下出发了。行进的路上男人告诉孩子到了外公家后,怎样向外公外婆舅舅拜年,并不时地逗着孩子说,“拜年,拜年,红包拿来”,“拜年,拜年,鸡把子行(hang)面前”。随着小孩的附和,逗得全家哈哈大笑。

这时女人的父母也早早催促崽到村口去接。“崽崽,到村口看看,看你姐、姐夫和外甥他们来了没有”。听到崽报告说还没有来,便又嘟噜道:“怎么还没来,怎么还没来,难道他们的天亮得晚些”。女人的父母嘟噜完后,又对催促崽“崽崽,再去看看,或许你姐夫、姐和外甥他们马上就到了呢”。一旦听到崽跑到家里报告:“爸妈,姐、姐夫和外甥他们来了”。“崽崽,赶快拿炮仗去接你姐、姐夫和外甥他们”。女人的弟弟早把准备好的炮仗拿在手里,一溜烟跑出家门,放着炮仗噼哩啪啦、噼哩啪啦迎接姐夫、姐和外甥进屋。女人的父母早已在八仙桌上摆好果盘,放好酒杯,倒上胡子酒,准备给女儿、女媳和外孙“挂红”。

在娘家吃过中午饭后,女人和自己的男人便又返回,因为家里也有亲戚来拜年,往往孩子不随父母回去,得在外婆家住上几天。

常宁的习俗,亲戚朋友来家拜年鞭炮迎接,客人走时鞭炮欢送。女人和自己的男人在鞭炮欢送下踏上回家的路。

到了初三,家家水缸里除夕之前挑满的水,也用得差不多了。得到水井里去挑水。新年第一次到水井挑水很有讲究,挑水者得把手洗干净,把衣服,鞋袜穿利索,然后揣着香火,拿着鞭炮,挑着水桶到水井挑水。来到水井边时先得点上香火,放上鞭炮,才能到水井里挑水,生怕有那一点做得不恭不敬冒犯了水神,影响了今年的风调雨顺,影响了今年的丰收。我们把新年第一次到水井里挑水叫“拿水财”。

“拿水财”虽带有迷信的色彩,但体现了父老乡亲对天地的敬畏,对水源的敬畏,对大自然的敬畏。

“三六九,往外走”,老家习俗,外出打工者大多数都会选择吉祥的日子动身出门。“ 三三得九、六六大顺,九九归一”,图个平安顺利,吉祥如意。

时光总是这么快,大年刚过,就又到了初三,有的外出打工者还没好好在家过完春节,还没好好陪陪父母、亲亲妻儿、走走亲戚、会会亲友,就又要动身出发,奔向异乡。他们带父母的难舍和妻儿的依恋外出打工,有的这一走会又是一年,等到明年春节时才能再相见。

随着打工人员的离家出走,使刚热闹的家庭突然寂静下来,使刚热闹的村庄突然冷清不少。

特别是近十多年以来,老家外出打工人员日益增多,这种冷清的场景越来越严重。过了初六,村庄里根本没什么年青人在家了,留下的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

如果把时光拉回拉近,拉回拉近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会带你走进那特有年味,特热闹的春节。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家乡还没有外出打工这一说,乡亲们也很少有人外出务工的。那时虽然经济、交通、通信、网络,电视、媒体没有当今这么发达,但乡亲们把文化生活搞得丰富多彩,舞龙、舞狮、彩龙船、走马灯、闹花灯等等这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几乎每天都能在乡村看到,那时的乡村过年的年味十足,热闹非凡,喜庆非凡。

村子里的长辈们每每谈起那时过年热闹情景,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总有讲不完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消逝,那时过年的年味渐渐淡去,那时过年的热闹场景不再重现,留给他们只是满满的、甜甜的、美美的,难忘的回忆……(2017年12月22日冬至)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net/subject/3953889/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海外华人中文网   

GMT-8, 2024-11-29 14: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