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漳州12月17日电 题:解放军第175医院:建设“能打仗”的医院 作者 李纯 陈颖 “今天演练的科目是批量伤员救治,主要有10名伤员。其中重伤员4名,轻伤员6名,需送我所紧急救治。请各所做好准备!” 伴随着阵阵急促的警笛声,两辆带有红十字标志的军用救护车穿过硝烟驶来。医护人员快步上前,将数名“重伤员”从车上抬下,快速进行检伤分类,送入在户外搭设的野战医院内。急救方舱中,数名“伤员”躺在手术台上,医护人员正对他们进行急救处置…… 若非身临其境,中新网记者不会想到,如此硝烟味十足的野战医疗救援演练并非发生在基层部队的演训场上,而是在位于福建漳州的解放军无锡联勤保障中心第175医院。 诞生于辽沈战役的炮火中,69年来,第175医院不忘“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前线”的初心,形成了“死也要把医药送上前线、爬也要把伤员背下火线”的传统。近年来,医院19次与驻地军兵种开展联战联训联保演练,28次参加全军重大演训活动,被誉为“离炮位最近的医院”,连续两年荣立集体二等功。 第175医院在2008年便提出“能打仗的医院”理念。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快战斗力建设,医院建立了普训普考制度,按照专家、骨干、新手“三个三分之一”的比例,每天抽组40人开展人员编组定位、野战救援实施、战救六项技能等训练。 “‘能打仗’体现在随时都能够保障,医生的专业技能与战场需要更接近,反应速度也能满足战时的要求。”在批量伤员救治演练现场,一袭迷彩服的第175医院医务处主任莫群对记者说,医院的战备值班分队保持24小时备勤状态,包括60个人、10辆车、240多台(套)装备,能够在受领任务后半个小时实现全员全装出动。 就在演训场边的仓库内,架子上摆放着数排行军背包和提袋。第175医院政治处主任温连英指着印有自己名字的背囊说,这些背包里常备有每个野战医疗队队员的睡袋、衣物、生活用品等,一旦遇到突发任务,医疗队可以快速集结,“一拉出去就能用”。 此外,第175医院政委杨洪良介绍,医院还彻底改变了自导自演、自我评价的演练模式,邀请十多位院校卫勤专家和部队指战员组成一支“卫勤蓝军”,精准定位战救难题,临机设置各种难局、困局、险局,瞄准医疗队的短板,锤炼野战医疗队极限应激适应能力。 即便如此,到了真正的实战化演训场上,陌生的环境和紧张的战场气氛也让第175医院的医护人员经历了一次大考。 去年盛夏,第175医院野战医疗队受领演习保障任务,前往大漠戈壁参加“跨越-2016·朱日和A”演习。没有脚本、没有预案,除了批量伤员救治演练,医疗队还经历了夜间紧急行军、快速隐蔽、炮火袭击,以及“蓝军”频繁的夜间袭扰,就连夜晚警戒也要医疗队的医生护士们承担。在枪炮阵阵、硝烟滚滚的“战场”上,“生存”成了医疗队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除了对战场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莫群认为,实战化演训也对医院的专业战救技能和救治现场的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历过战场的氛围,训练的指导思想也有了相应转变。怎样完成好任务,在快速、准确保障部队的同时,医疗队自身也不出问题,“这才是训练的一个重点。” 在第175医院急诊科主任郁毅刚看来,学科建设是医院发展的核心与基石,在此基础上,还要将自身能力向“能打胜仗”方向转化,成为战场上的保障力、战斗力。他还介绍,下一步,医院还将发展急危重症中心和药学技术中心,“前沿外科手术分队系统”等课题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推进。 据介绍,2014年,第175医院将急救、普外、骨科、颅脑、心胸等科室力量进行整合,成立“野战外科教研室”,跨专业遴选6名专家领衔,专门负责战时卫勤保障研究、骨干教学和战救课题攻关。目前,医院70%以上的硕博士集中在军事医学相关学科,拥有硕博士培养点19个、导师45人次,13名长期从事卫勤建设的骨干得到重用。 “我们这身军装,这是我们的责任。”郁毅刚认为,对于军医而言,实战化训练不只在硝烟弥漫的演训场上,更在于每日的临床服务中,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培养作战、保障的能力。“平时做好我们的临床工作,实际上就是锻炼我们的作战能力。看病就是我们军医的实战化训练。”(完)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