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温暖 南方的初秋,在希望的田野上,金灿灿的稻穗沉旬旬的,村庄里到处瓜果飘香,一片丰收的景色。熟悉的乡间小路,熟悉的青砖绿瓦,熟悉的回家感觉。1多个小时的车程,阎维文的《母亲》,一首歌的单曲循环,就那么温暖地陪伴我行进在回家的路上。 “我的老母亲,我最疼爱的人”一次次让我热泪涌起,往事历历在目,也让我一直牵挂;在心母亲老了,相对以前那个一家之主的慈爱与宽容,现在想来是更多的是母亲对子女的想念和牵挂,使我时刻感受到母爱的温暖;而我们也就这样成了她的牵挂和依靠。 上周三是母亲的生日。我当时在出差南宁,只是打了个电话,告诉她周末回家看她。我能感受到她的兴奋。那是母亲这个已有九十八高龄的人,对于远方子女的一种牵挂和思念。 周日,一大早出发,到家已近9点。车到门口,刚停下来,母亲就迎了出来,念叨着:“开得还挺快呢。”然后就大声喊着妈妈的名字。我一眼就能看出他特别开心,也隐约感觉到母亲已在大门口等了很久。我知道那是一份守望,如以前一样,一趟趟走出来、走回去,再走出来、再走回去。我归心似箭,她望眼欲穿……我跟在她身后,望着她熟悉而温暖的背影,心中总有种温暖的感觉。 每次回家,我总会先到园子里走走,顺手摘点新鲜的西红沛吃。母亲都是闲不住的人,近百岁的老寿星,现在院子里养着10多只土鸡,园子里种着黄皮棵树、龙眼棵等,还有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青菜等,只要有地方,就不能让它闲着。秋天来了,各种爪果在阳光下闪耀着。成为农家小院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这就是勤劳母亲的一生辛勤劳动的价值体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母亲一生勤劳能干,记得在七十年代里,我们兄妹三人,因为只有母亲一人劳动,生产队分配的粮食不够吃,她就靠偷偷地在大山里开荒种木薯,红薯补充生活所需。读书的学习费用,是母亲担草去有十多里路远的马路圩大队石灰窑卖草换得的钱。当时每一百斤草才一元钱。想起那时的母亲为了养育我们长大成人,真正是辛苦了。每当回忆起少年时代母亲许多生活的艰辛,想想母亲过去教育过道理无数,直到中年才懂得深情无限。那一菜一果,是她无尽的爱和等待,渴望儿女远走高飞又企盼他们天天回家。这就是我母亲的心,也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 母亲年龄己近百岁,我不忍心让她独自生活在乡村里,动员她到城里与我们一起生活,每次住了三俩天就偷偷地返回老家住。我与亲戚们多次叫她不要在乡村住了,和我们一起生活好照顾。可她总是讲在乡村生活习惯了,在城里住不劳动容易得病的。她讲我这一生能够健康长寿,与生活在山青水秀的林丁村和天天劳动快乐分不开的。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善良又勤劳能干的母亲,也是中国所有伟大母亲的一个缩影。 中午饭是用母亲种出的大米,用大锅煮的,味道真甜。我捧着一碗大米饭,脑海里浮现出小时候我们姐妹仨比着吃的样子,父母亲就像现在这样慈爱地看着、笑着。那时候,我不理解离别的哀愁,错以为父母永远都不会老,我们永远都长不大……转眼间便是几十年,我们已为人父母,他们却渐渐老去,那些美好的旧时光定格成了回忆,只有那份爱一直在记忆珍藏在心里,稳稳的,浓浓的,不管过去多少年。 午饭后我睡了一小会儿,睡得很熟,等从屋子里走出来时,远远看见老母亲站在墙头上,正在摘西红沛。那一刻,一股酸楚涌上心头,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总想把最好的都给我们,如他们所说,那棵树上的西红沛熟得早,比其他树上的要甜。可是那么高的墙头,老母亲啊,那一刻我真的落泪了。这几分钟在我们的人生中只是可以忽略的一瞬,但这种瞬间的感动却会永远铭记我心。 临行前,车的后备箱已经装得满满的了,多是家里种的蔬菜,黄瓜、辣椒等,那是父母辛勤劳作的成果。虽然看着母亲忙碌的样子总是于心不忍,但我又不能拒绝。因为我知道,在他们心里,我吃得越多越好,我拿得越多越好,这样他们才欢喜,才觉得孩子喜欢这个家,会想念这个家,而她便有了满满的成就感。母亲爱我们的方式,有时候是胆怯的,其实母亲老人家这辈子就是在拼命把觉得好的都给你,爱到不知所措了而已。 每次回老家,都是一种放松,在寻常生活的点滴中感知简单与美好。回到家,回到母亲身边,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工作的烦恼,陪着父母,听她老人家长西家短的唠叨。我知道,那些琐碎的小事,其实是她生活的全部。所以,每一次我都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着,我真怕什么时候可能就永远听不到了。父母日渐老去,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改变的,每每想起,便会有惆怅和失落,无奈又不舍,也或者是害怕。叩问心灵,唯有珍惜,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珍惜生命中每个至亲至爱的人。 走了。我从车的后视镜里看到母亲跟着车子慢慢走,向我摆着手,身影渐渐模糊了,眼前却清晰地浮现出母亲鬓角的白发、眼角增添的皱纹。我是母亲的孩子,终将成为她牵挂一生却相见寥寥的远方。我的心底涌起一阵酸涩,唯有默默祝福,愿母亲安好,在这个金秋十月,也在未来岁月。 车里,阎维文还在深情地单曲循环:“我的老母亲,我最疼爱的人……”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net/subject/3952643/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