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记者海岩/国际金融危机仍继续深化,但中国经济近期却透出丝丝暖意。不过,不少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反弹前景的看法,存在分歧。有专家担忧,目前以4万亿元政府投资为代表的经济刺激计划仍难根本扭转中国经济的下滑势头,反而在短暂回暖后再次滑入萧条轨道。经济学家建议,政府应在稳定就业和扩大消费上“花大力气”,大力推动社保福利、收入分配、价格及市场开放的改革。人们注意到,多项经济社会改革正在政府推动下于今年悄然提速。 近一时期以来,特别是今年前2个月,在一系列政府刺激经济政策的作用下,中国经济显现回暖迹象,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触底开始反弹? 缺乏新动力经济反弹或难持续 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斌看来,这种反弹恐会难以持续。反弹只是对前期过度下滑的纠正。“这种纠偏行为一旦结束,经济增长缺乏新的动力,所谓的反弹就会结束。”张斌说,对过度调整行为的纠正,加上政府投资的作用以及信贷的快速增长,在短期内将带来投资、GDP、部分行业利润和大宗商品方面经济数据的反弹,而就业会依然面临严峻考验,出口也不会显着好转。在短期的经济反弹之后,中国经济可能会进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张斌认为,“外需和房地产投资这两个在上一轮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主角的两大力量都没有起色,国内消费受制于当前的收入分配格局难见曙光,财政刺激方案又不可能马上见效,而且财政政策究竟发挥多大作用也不能确定,中国经济何来反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单靠投资,很难阻止经济惯性下滑的趋势。在他看来,与亚洲金融风暴相比,政府及政府直接控制的国有大型企业在社会资源中的比例已经从50%以上下降到30%。再加上没有真正有效益的项目去吸引,用30%的政府投资带动70%的社会资金,难度很大。 破体制瓶颈多项改革进一步提速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研究员王小广也提出,单靠投资拉动,解决不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如果不解决消费和储蓄结构失衡问题,等4万亿元花完了,对经济的带动效应没有了,中国经济将来可能又出现新的萧条。” 因此,对于拉动内需,巴曙松认为应有新思路。一是要稳定就业,二是要刺激消费。张斌更把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关键归纳为三方面的改革:一是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在总支出中,政府应增加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二是推进医疗、教育、交通、通讯、金融等服务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放开市场准入,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建立健全汇率、利率、资源价格的市场化形成机制。 事实上,中央在扩大投资直接刺激经济的同时,已经出台或酝酿启动消费内需的多项政策,并推进诸项改革以打破体制瓶颈。据悉,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最近举行,多项改革今年将进一步提速: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激发市场投资活力,企业投资审核权利进一步下放,需要政府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可能减少一半左右;市场准入将进一步放宽,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渠道;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推进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改革,深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列入日程,以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