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原巡视员陈宣庆。 崔楠 摄 中新网广州11月18日电(记者 程景伟)18日在广州举办的国际金融论坛第14届全球年会,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在“一国两制”方针下进行,与会专家认为,这种制度上的多元差异为粤港澳大湾区带来互补优势,同时必须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经济因素在湾区内更自由流通。 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建堂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特点是“一国两制”,三地各具特色的经济体系是世界上其他湾区都不具备的。如果工作做得好,这种差异性将会为大湾区经济发展带来互补优势,广州、深圳、香港将为大湾区创造更多的经济辐射、资源共享和人才集聚,令珠三角的发展再上新台阶,为大中华的经济跃升再添新动力。 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原巡视员陈宣庆表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主要任务,应该在是“一国两制”方针下,充分发挥广东、香港和澳门各自的比较优势,在制度多样性和发展水平差异性中寻求一致性,以合作发展为主题,以创新发展为主线,突出合作重点,共同务实推进大湾区建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 崔楠 摄 “港澳与内地不同的行政、社会、经济管理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理念认知差异,是影响各方深度合作的重要原因。”陈宣庆表示,要实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城市群的目标,必须设计和创新促进各方互利共赢的制度体系和政策框架。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祝宪称,粤港澳大湾区要通过顶层设计和凝聚共识来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政策和规划的协调对接,将两种制度的互补性带来的收益最大化,把差异性带来的成本最小化。“这可能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在制度上非常关键的挑战。”祝宪说。 陈宣庆表示,应尽快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规划,明确合作方向重点目标、定位和主要任务,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流动;设立高层次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合作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有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粤港澳三方应摒弃单向思维,完善协商对话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应该上新的台阶。”祝宪指出,必须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更自由地流动,实现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优化配置。比如,广深港高铁和港珠澳大桥通车以后,通过通关制度创新提高交通效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要在“一国两制”条件下进行制度创新,推动跨境金融、跨境科技创新和人才网络的建设,才能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完)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