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十一月初的皖南,重露滋润,薄霜浅侵,山色含黛,枫叶初红。木棉已谢,百花殆尽。但山清水秀的旌德隐龙,却呈现出一番迥然有异的人造景观。在一个雨后初晴的周末,我们来到四山环合、湖光旖旎的隐龙古村落,站立一处高岗,瞭望四野,那一峦峦、一麓麓,一山山、一凹凹、一冲冲、一文文……视野所及的梯田山地无不盛开着白如雪,黄如金,紫如胭的秋菊花。漫山遍野无处不耀眼着秋菊的灿烂,无处不流溢着菊味的芬芳。它们一簇簇、一丛丛,像地毯铺在山岗两侧,像锦缎缠在山腰下的梯地里,像长裙飘落到山脚下的文田间……远远看去,如繁星,如瀑布,在太阳光的映照下,闪着一片片、一圈圈辉煌夺目的光斑,一直从山之腰泻流到村之尾,活像一扇扇开屏之孔雀般艳丽动人。给人感觉,满坡尽戴黄金甲,遍野横披白银装;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寒秋趣更浓;乱花渐欲迷人眼,不是二月却胜春…… 当我们走下山岗,走进村后的菊田,这里正在举办为期一周的田间地头赏菊旅游观光摄影大赛。那一地一地的浓艳,那一片一片耀眼的金黄,那一坡一坡从山腰倾泻到山脚的金色瀑布流,那金黄主色调里穿插的一垄一垄如玉、如银,如霜、如雪似的白……真所谓“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使这个冬初的皖南古村落到处都流溢着一种热烈中的冷艳,雍容华贵里夹杂些胭脂点雪般的韵味。更兼田间地头菊影的婆娑里穿行着风姿绰约的美眉的身姿,金黄的缝隙里闪烁着相机的光影,使浅绿里托出的金黄、银白更增添了一些斑斓多姿的色彩…… 在这大山深处由菊铺呈的白、黄二色 真可谓“冷艳幽香,深黄浅白,占断西风里”(刘克庄)。 先说那白,因为白菊之白,白得高洁,白得素雅,白得烂漫无邪,明亮得跟和氏璧似的。你看那一垄垄白菊穿插在铺天盖地的黄菊里,一朵朵如玉珠玑般盈盈浅笑,养眼又可心矣!难怪李清照有“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荼縻。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的咏叹了。 再说那黄。“黄花芬芬绝世奇,重阳错把配萸技。开迟愈见凌霜操,堪笑儿童道过时”(元好问《赋十月菊》)。你看那满地满地的金黄,在太阳光的泻流里,菊花金黄中泛着银白,其色泽岂不像霜么?菊花那孤傲的品性就此被秋风展开,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画?难怪苏轼有“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了。黄,与尊贵、雅洁、高尚等连在一起,再加上菊的不畏严寒的傲骨,难怪古今中外的文人会如此喜欢它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就花的造型看,变化特别丰富,仿佛各种舞蹈的造型:或偃或俯,若舞若翔,如歌似笑,百态千姿,尽展其魅,难以形容。真正是“茎疏叶且微”,仪态万万千,怎么看都会觉得恰如其分,毫无夸张之嫌。 菊花的香,是那种含着草本味的幽幽的、淡淡的、似从空气里溢出来的那种味道。难怪关汉卿会有“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呢!菊花盛开时那一缕入鼻、入心、又入肺的幽幽暗香,很远很远便令赏菊人微醺心地、颐养神情,若秋深不知处,偱幽香而去,庭前篱笆下,赏菊秋即来…… 二 菊,志士之花也。菊花有着独立不群的君子气质,“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她“羞与春花艳冶同”。宋•苏轼就曾赞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写的都是菊——志士之悲壮之气也。正如鲁迅评价陶渊明不乏刚烈气质一样,菊花不是软弱的逃避,而是一位铁骨铮铮的志士。白居易亦赞叹:“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粲粲滋夕合,英英傲晨霜”,“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菊的凌霜绽放,不畏严寒确实具有着志士的刚烈品性。唐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更气派非凡的吟道:“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在他的笔下披上了黄金甲,幽香竟然也成了杀伐的阵势了。 菊,高洁之花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菊花亦有“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的特性,但菊花宁愿在枝头憔悴、干枯,也不萎落风尘和泥滓。可见菊之忠贞,高洁,宁死也不愿被邪恶、污浊之势力猥亵、玷污的品性比梅则更高出一截了。 菊,百姓之花也。菊,最初是平民化雅俗共赏的。“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无论亭榭还是茅舍,都可以看到菊的身影。古代人用菊花泡茶、酿酒,都是平常百姓家桌上、杯中的饮用佳品。 至于菊花什么时候成为文人雅士的最爱,并渐渐有了隐士的身份,虽无可考证,但一般认为其初始应该可追溯到陶渊明。他不但种菊、采菊,还以菊下酒,还在诗中写菊,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等。后来很多读书人在官场失意,或不甘束缚,纷纷效仿陶公隐逸山林,与菊相伴,过自由闲散的生活。陶渊明成为爱菊的始祖。菊的纤瘦身影变为隐逸者的写照,菊的幽香更成为独立精神的营养了。但后来的隐士虽然很多具有菊花所富含的淡泊、超然、孤傲的品性,却渐渐丢弃了菊之草根平民的本质,他们中的很多人借隐逸退守山林,把自己与社会、百姓隔离起来,甚至只是为了退一步进两步,借退隐以求沽名钓誉,以便获取更高权势。所以将菊花与隐士相提并论并不完全确切也。笔者以为真正能体现菊之精髓的当属李白、杜甫、关汉卿、曹雪芹等。他们才是真正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势不能欺;始终生活在百姓之间,并为百姓的不平而鸣、为百姓的疾苦而歌……如李白,他曾满怀一腔热血为报效国家,而踏入高层,但他那孤标傲世,藐视权贵的内在特质,最终使其选择离弃权贵,回归人民之间。这不正是菊花精神的精准诠释与写照吗…… 历史终归是循环式递进,蜿曲式向上、向前的。现今,人们因健康意识的觉醒及科技的进步,菊花的药理功效渐渐被现代人重视。如菊花的有效成分对革兰氏阳性菌、结核杆菌、流感病毒及皮肤真菌都有抑制作用,并有降压、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强毛细血管弹性的作用。对中老年高血脂、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等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于是菊花又重新回归到草根本性,人们除常用菊花泡茶、制作汤剂外,还将其制作成菊花火锅,灌装成菊花枕,制作成洗眼方,浴足方等,使其造福于人类健康。如今,在皖南乡村,种菊、烘烤、销售菊逐渐成为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于是我们便看到皖南山区深秋霜风劲,遍地菊花黄的情景。尤其今年,据说一千克上等干菊花可卖到三四百元,五百克普通干菊花亦可买到八十至一百元,菊农一亩菊花收入便可获得近万元。菊花产业已成为皖南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了。 此外精心培植于旅游观光园里的千姿百态的菊花还是皖南乡村旅游景点主打的观光项目,成为这个深秋季节里皖南全域旅游的一道十分靓丽的风景线。 菊花从草根走向文人雅士再又重新回归普通百姓,不正说明: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当他被百姓认可,并植根于百姓,造福于百姓,她的价值才能真正彰显;否则她充其量也就只是躺在象牙塔里供那些精英贵族们赏玩的尤物而已。如今,皖南山地,菊花的美丽,已经美到百姓的心坎儿里了。 看采菊荷担而归的菊农,迈着沉稳的步伐,将收获的喜悦,按捺不住的从眼角舒展的皱褶里借着虽有些浑浊但却发亮的眼神满满的往外溢出。这不正是菊回归草根性最生动、最本真的写生吗! 作于2017.11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net/subject/3949168/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