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外华人网 -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我军参加国际丛林巡逻比赛官兵对实战化训练体会与思考

2016-10-31 21:35| 发布者: leedell| 查看: 5| 评论: 0|来自: 解放军报

摘要:   引 子   今年夏天,第二届国际丛林巡逻比赛在巴西亚马逊丛林举行,来自德国、加拿大、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12个国家的18支队伍参赛,我军由南部战区陆军率第14集团军等单位的部分官兵参赛。经过激烈 ...

  引 子

  今年夏天,第二届国际丛林巡逻比赛在巴西亚马逊丛林举行,来自德国、加拿大、墨西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等12个国家的18支队伍参赛,我军由南部战区陆军率第14集团军等单位的部分官兵参赛。经过激烈角逐,我军参赛队获7个单项第一、1个综合性课目第一,总分排名第一。

  此次比赛,严格按丛林作战特点规律设置条件、课目和规则,实战性强、危险性高、连贯作业时间长,有效检验了各国参赛队的丛林作战能力。载誉回国后,我军参赛队将走出国门参赛经历与部队训练相结合,围绕如何深化实战化训练谈体会、提建议。记者整理了其中3名队员的体会发言,以期对部队转变训练理念、改进训练方法有所启示。

  为什么30发子弹才消灭一个“敌人”

  ——打仗,敌人不会傻乎乎地等你慢慢瞄

  讲述人:南部战区陆军某旅连长普成斌

  在这次比赛的丛林伏击战中,我用了整整30发子弹才消灭一个“敌人”。这样的命中率,听起来有些“菜”。听了其中缘由,大家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判断。

  根据比赛规则,我们在伏击战中发现目标后,必须在10秒钟内打完30发子弹,少打、漏打、错打、超时都要扣分,且伏击位置不得更改。这样设计规则,道理很简单:丛林伏击战,双方不见面就不见面,一见面就是面对面,火力当然要快、猛、准。

  目标靶快速朝我所在位置移动,我立即瞄准射击。可令我意外的情况出现了:靶子停在了一棵树后,啥也看不见。

  我只能赌一把。估算靶子的大概方位后,我朝那棵树连续射击,直到最后几枪,终于将树干击穿,命中树后目标。

  尽管我只得了1分,但相比扣10分,还是挺划算,总算没拖中国队的后腿——我们中国队不仅分数最高,而且是唯一没被扣分的参赛队。

  这场比赛,让我对射击训练有了新认识。首先,射击精度很重要。如果弹着点不集中,怎么可能击穿树干?其次是射速很关键,10秒钟打30发弹,是不允许慢慢瞄的。还有,射手必须“带着脑子打枪”。比赛中没有固定的射距、方向和目标,还设置了战伤自救、人质解救、陷阱排除等情况,“不带脑子”是完成不了任务的。

  联想到我们平时的射击训练,我感到精度有余、射速不足,且射击条件、组织方法较单一,“靶场味”往往大于“战场味”。

  打仗,敌人不会傻乎乎地等你慢慢瞄。我觉得,训练由考评牵引,必须构设更加符合实战的考评体系。比如,我在连队尝试将射击考场设在林间、坡上,让靶标动起来、活起来,不仅考常规射击,还考抵近射击、简便射击、特种射击,并且设置各种情况逼着连队官兵当一个有头脑的射手,对大家促进很大。

  为什么“枪王”会失手

  ——练好手中枪,不是只练手中那一把枪

  讲述人:第14集团军某侦察营班长和鑫

  射击是我的强项,这些年我在比武考核中极少失手,拿了不少名次,战友们称我为“枪王”。没想到,这次我在“林中空地多种武器运动射击”课目中出现了重大失误。

  这次竞赛所用的枪支,一律由巴西军队提供。赛前,我领到机枪一看,心里不禁一惊:这种枪是我军常用机枪的两倍重,枪身上连准星缺口都没有,而且还不准校枪!

  没办法,我只能凭感觉射击。由于对枪械不熟悉,加上这种枪故障率高,我打中两个目标后,枪便卡壳了,先是弹壳弹不出去,后来是弹夹取不下来。我捣鼓了一阵,怎么也排除不了故障,只得退出比赛。

  这次失手,给我教训很深刻。在部队,我们的用枪大多专人专用,不要说其他枪型,就是别人用的同型枪支,也未必用得顺手。我们实弹射击前还会组织校枪,射击中出现枪支故障也有技师帮助排除,导致对枪支的适应和掌握能力较弱。

  我们常说“练好手中枪”,指的是熟练掌握武器装备,而不是只练手中那一把枪。试想在战场上,一旦自己的武器损坏了、没弹了,捡起战友的甚至敌人的武器,也要会用才行。我们除了掌握手中枪,还要多掌握一些武器装备,这样才是合格的战斗员。

  我们旅在每个炮班确定一名炮手兼任火箭筒手,有人说这是“不务正业”。但用实战的眼光看,这很有必要。因为在丛林地作战,敌我犬牙交错,炮兵阵地很容易受袭扰,让炮兵练打枪、练火箭筒,对提高炮兵防护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实在管用的做法。

  为什么比赛不计个人成绩

  ——战场需要“孤胆英雄”,但更多时候要靠团队协作

  讲述人:第14集团军某旅副连长邱纯才

  这次比赛,不计个人成绩,所有课目都是集体行动,需要团队协同配合才能完成。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战——林中据点遭遇战。

  这场战斗,要求我们在规定区域内搜索并歼灭6名“匪徒”,限时30分钟。虽然“匪徒”人数不多,但难度很大,因为敌人不是“死目标”,而是真人。

  如果队员之间没有高度的信任与默契,这场仗是打不赢的。进了预定地域,我们在队长的指挥下,以“前二后三”队形展开搜索。我在明敌在暗,极为危险。我们互相之间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即可心领意会、协作应敌,让一些外军官兵很是钦佩。

  我们这支参赛队是临时组建的,相互之间并不熟悉。之所以能默契协同,靠的是强化训练中对协作精神的培养。这启示我们,战场固然需要“孤胆英雄”,但更多时候要靠团队协作。这种协作,既体现在战斗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也体现在不同军兵种之间的联合和融合。

  反思我们平时一些训练,还比较欠缺对团队精神的培育。比如,组织训练考核和比武竞赛,过于强调个人成绩,而对集体行动、战术配合则说得少、考得少;组织战术演练,步、炮、工、装等兵种分队这些“指头”都很硬,攥成“拳头”却捏不紧、没力气。

  在这方面,我们旅目前做了一些探索。在专业训练中,我们注重捆在一起练、合在一起考,让协同意识和战术素养从软指标变成硬杠杠;在战术训练和实兵演习中,注重跨兵种联训,充分利用参加联合演习的机会加深与其他军种的联系。当然,差距是明显的,尚需继续努力。郭 星 本报特约记者 欧阳治民 整理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海外华人中文网   

GMT-8, 2024-11-21 19: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