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水情韵 竹,虽普普通通,但与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不解的因缘。 你看那竹简、毛笔,成就了古文化源远流长,一直延续至今。 就是一个平常百姓家,有何曾须臾离开过竹? 竹箫、竹笛,是竹之灵性的吟唱。 竹筏、竹帘、竹席、竹床、竹椅、竹筷、竹帚……卑微的用途中,有着一种质朴无华的奉献。想到这,我就对竹子生发出一种肃然起敬的情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种情感的派生,是因为我在一次出外旅游引发的。那是去年暑假,我们一家人乘坐着儿子驾着的私家车,从横穿大别山腹地湖北省麻城市境内的群山的隧道,本来车进入长长的隧道,隧道中那一颗颗一闪而过的灯光,透过这一明一暗的灯光,使我想起了挺进大别山的战斗场面。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刘邓在大别山上面对无数个铁血战士强烈激昂的演讲,他们不约而同由衷地发出人民的力量不可战胜的大无畏呐喊。刘邓的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是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敌人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与人民为敌的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在这发自肺腑的声音里我感受到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我确确实实被感动了,同时也激发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温那段历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和平解放不惜牺牲一切的抗战精神。作为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记那段腥风血雨的岁月,应该永远缅怀那些千千万万不留姓名,却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捐躯的革命先辈。那段革命战争史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魂。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过,到今天,社会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无论形势和任务有怎样的不同,我们都不会忘记这个本,丢了这个根。这不正是我们眼前所见到的漫山遍野的竹子精神么? 我们的小车穿过全长13.256km的隧道,在位于麻城市木子店镇洗马河村出口,行驶不过多时,我们坐在车内,看那漫山遍野到处都是青青的翠竹,这里是位于湖北麻城市(三口河镇狮子峰林场)与河南商城县(长竹园乡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安徽金寨县沙河乡三省交界处。棋盘石,因山顶上有块巨石象棋子而得名。海拔1315米,约2平方米。最高峰九峰尖海拔1352米(安徽境),属大别山。 竹成了这里山野风景的点缀。透过车窗玻璃,翠竹掩映下露出了一户户人家,竹席、竹垫、竹扇、竹椅、竹凳、竹筛、竹笠、竹笛等,各种竹子做的物品摆满了农家小院。就连小小的一片竹叶,摘下来放在嘴边,也可以吹出美妙的乐曲。 竹,给这里的老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怪不得在我的家乡,这几年到处新栽竹子,坡地栽雷竹,河滩栽丛竹,山腰栽楠竹,多年的发展,到处都成了竹海,成了家乡旅游的主导产业之一,发展竹子产业,可以把生态环境美化与农民致富有机结合,竹海添靓景,竹笋创财富。 我的家乡是一个山多水多的山区镇,全镇有26.5万亩的林地资源,其中散布在林地的野生竹就有数万亩,自古以来当地农民就有房前屋后栽竹的习惯。仅魏家洲村农民房前屋后竹园面积达多亩,竹笋收入已经成为一部分农户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该村,利用退耕还林机遇,从五年前开始发展金竹,现已建成竹园8.7亩。2013年熟田边的0.1亩竹子,收获竹笋400多公斤,收入2000多元,初尝了发展竹子的甜头。继而又利用1200亩林地,30亩耕地,在五年内发展竹子300亩。这个村8组共65户,有发展竹子意愿的农户就有40户,其中可发展100亩以上的4户,50亩以上的10户,5亩以上的达25户。 近些年来,家乡以丹水河为轴心的旅游业在高家堰镇蓬勃兴起,形成了丹水漂流、兰草谷冲浪、大溪探险、盆景走廊、娃娃鱼养殖区、龙池山观光农场、流溪农家乐等一批旅游项目。 当地农民艺人田久文新近创作的快板书《如今新鲜说不完》中有这么一段:“说新鲜,道新鲜,说起新鲜真新鲜,垃圾住新屋,家禽戴‘耳环’,竹子当菜种,河道还‘洗脸’。”说的就是家乡以“美丽丹水幸福家园”为主题,美化丹水、洁净丹水,创建幸福美好家园行动所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现在,在我老家:丹水两岸,竹风轻拂,兰草芊绵,水波轻漾,安全祥和。 这真是青山不可无绿水,古木不可无藤萝,野花不可无蜂蝶,丹水不可无竹。 若说梅令人洁,兰令人幽,菊令人淡,莲令人清;若说松令人傲,柳令人柔,枫令人豪爽,梧桐令人高远;那么,竹,便是集山川岩骨精英秀气于一身。 竹,实在是渗透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情韵。难怪高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同样也吟出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另一番向往。 看着家乡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翠色欲滴的翠竹,我从心底发出由衷的赞叹!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net/subject/3944536/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