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范儿的新锐一代中国空军飞行员 杨进 王莉 天山脚下,大漠戈壁,午后的阳光穿透云层,一架架战机呼啸通场,轻盈降落。9月24日,“雄鹰-Ⅵ”中巴空军联训最后一个飞行日,12时许,红蓝对抗一个波次结束后,战机返场。 就在联训结束前,出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场景。 “雄鹰-Ⅵ”中巴空军联训中,空军航空兵某旅副参谋长辛鑫,凭借精湛的飞行技巧,赢得了同乘的巴基斯坦南部空军司令哈希布少将的称赞。刘应华/摄 远远地,一架歼-11BS从云端飞来,眼看就要接近跑道时,却以50米的高度呼啸通场。这架战机前舱坐的是中国空军飞行员辛鑫少校,后舱同乘的是巴基斯坦南部空军司令员哈希布少将。 人们的目光追随着战机,只见它极限跃升到200米,然后开始滚转,一次,两次,三次,又转弯急速下降,人们紧张的心绪还未平复,它又来一个超低空水平“8”字,似乎还意犹未尽,接着又以不到600米的半径回转,小航线着陆。 20余吨重的重型战机像燕子一样翻飞,跃起,盘旋,倒扣,滚转……一连串精彩的动作让人目不暇接,人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战鹰凯旋,座舱盖开启,头发花白的哈希布少将露出满意的笑容,作为一位精通BFM(战斗机基本空战战术动作)的老专家,他向辛鑫竖起大拇指:“辛,你已把飞机的极限性能飞出来了。” 在这次“雄鹰-Ⅵ”中巴空军联训中,中方年轻飞行员比重大幅增加,1985年以后出生的飞行员已成主力。对于这些新面孔,西部战区空军司令员战厚顺中将说:“我对我们的年轻飞行员充满信心!” 实战锤炼的一代,底气足 此次中巴空军联训中,飞行员朱振华的第一次对抗就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挑战。 这是一次2对2空战对抗,他与战友对抗巴方两架“枭龙”。然而,就在起飞前战友的飞机出现了小情况。 2对2变成了1对2,朱振华没有申请取消对抗。战机升空后,他放开手脚,敢打敢拼,经过数个回合“激战”,最终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取得空战胜利。“Mr.ZHU,good job!”酣畅淋漓的对抗后,巴方飞行员拍着朱振华肩膀说,不只是为他的技战术,更为他身上的血性。 这次中巴联训的实战水平超过以往,新增近距支援、夜战夜训、联合反恐等现实作战课题,课目内容更加丰富。其中,昼夜间空战对抗均取消高度差,突防突击设置复杂陌生威胁环境,打击目标涵盖移动与固定、平面与立体,体系对抗混编联动、多元融合、攻防迅捷,难度强度更贴近实战。这对年轻的中方飞行员来说是一个考验,但平时的实战化训练增添了他们的底气。 无边沙海,一支潜伏的空降兵小分队,侦察发现了“恐怖分子”隐匿点。他们通过北斗导航系统回传了打击请求。此时,飞行员王志博正驾驶“飞豹”空中巡航,接到信息后,他迅速锁定目标。数分钟后,一枚从“飞豹”战机发射的精确制导炸弹准确命中目标,“恐怖分子”营地瞬间变成一片火海。 这是9月20日中巴联训对地攻击训练中的一个场面。当实时画面传到指挥大厅,顿时掌声雷动,巴方指挥官连连称赞。 近距支援作战——CAS(Close Air Support),即航空兵为支援地面、海上部队、两栖部队、特种部队进行作战,是此次中巴联训的新增课目,这个课目还采取实弹攻击。在此次联训中,首次组织实弹课目,投射实弹60余枚均命中目标。 发发命中的背后是空军大抓实战化训练练就的硬功夫。 一个月前,飞行员王志博刚刚参加完与海军组织的联合演习,在执行对海上目标攻击时,也是全部精确命中目标。他和战友们抵达中巴联训驻地比巴方来得还要晚,经过短暂针对性训练即实施打靶,圆满完成攻击任务。 实弹训练是空军实战化训练的一个缩影。这几年,空军部队加大实弹训练力度,从打模拟靶到实体靶、从固定靶到移动靶,难度强度大幅提升。此次参演的空军驻疆航空兵某旅所有完成改装的飞行员都打过火箭弹、航空炸弹、精确制导炸弹等各型弹药。 近年来,空军实战化训练的强度超出以往。中国空军持续组织自由空战、突防突击竞赛考核,广泛开展山谷飞行、远海低空超低空、边界条件下实弹打靶等高难课目训练,部队实战能力越来越强。 这种变化被巴方飞行员看在眼里,巴方幻影中队上尉飞行员阿里说:“中方飞行员对飞机的操控、能量运用和态势判断,有了长足的进步,每次过招都是挑战和享受。” 改革转型的一代,敢突破 巴方中校飞行员奥马尔是第四次参加中巴联训,“每一次在一起,他们都有新提高;每一次联训,他们都让人眼前一亮。” 奥马尔坦言,如今从中方飞行员那里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多。 新装备、新训法、新体制,这一代飞行员无疑是幸运的。最近5年来,一批新型装备列装部队,大批新的训法推进实施,而军改更增加了部队训练活力。这样的时代背景使这一代飞行员更富于创造性,这也使得巴方的好做法,很快被借鉴到我们的实际训练中。 作风大胆泼辣、油门使用频繁、大动作量机动“一杆到位”,这是中方飞行员与巴方飞行员交流后的直观感受。 “小航线着陆”就是一个例子。小航线着陆是飞行员在目视条件下,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以最短时间内着陆,它不仅缩短了飞机再次出动时间,还能有效节省占用航线资源。这其实是一种适应战争的训练方式。 虽然小航线也是中方飞行员的训练课目,但在平时飞行中大多仍以起大航线掌握。由于训练理念不同,中国飞行员在起飞、出航、集合、返航等行动中,规定得很细很具体。 “You Fight Like You Train! (像训练一样战斗)”巴方飞行员强调的理念让中方飞行员获益匪浅。 2015年,航空兵某旅推开了日常训练“小航线着陆”,该旅副参谋长刘占坤告诉笔者,现在飞机着陆时间缩短了2/3,这已接近飞机极限性能。 此次联训,我们的收获既有有形的、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无形的,参训官兵更看重后者。中方联训分队临时党委书记顾庆友少将认为:“我们更需要的是训练理念的碰撞,作战思想的激荡,打赢意识的升华!” “难的就是打破观念的束缚。”航空兵某旅副参谋长王小军告诉笔者,“中巴联训是一块‘试金石’,就像‘照镜子’可以照出我们的不足,好比‘就医’可以治疗顽疾。” 锐意求新是这一代年轻飞行员的特质。他们一谈到飞行,眼睛闪闪发光,他们并不忌讳谈论自身的不足,讨论最多的是如何提高实战水平。巴方飞行员法西姆说:“他们(中方飞行员)对学习充满渴望,一心想在联训中寻求新的突破口,以提升自己的战术素养和实战能力。” 联训中方分队指挥官王燕崎少将介绍,“自中巴联训开展以来,每一次都有较大的突破。” 参加“雄鹰-Ⅵ”中巴空军联训的战机有9种机型,共计40多架飞机,同一机场组训,课目难度大、起降密度大、对抗强度大。像这样的战役级联训,过去需要原军区空军一级机关组织,如今却由空军驻疆某基地担纲领衔,“基地-旅”体制要素融合、体系集成、顺畅高效的优势彰显。 从2012年起,军队开始推进调整改革,新的组织架构有力促进了部队战斗力提升。空军驻疆某基地司令员刘文起少将说:“指头硬攥紧拳头更强,新体制要求我们积极作为,努力把每个单元、每个要素、每个模块都训强捏合,以达到1+1>2的效益。” 开门练兵的一代,国际范儿 29岁的维吾尔族飞行员尼加提·库尔西是第一次参加中巴联训,联训首日空对地进攻训练中,他同乘巴方幻影战机,成功摧毁目标。演习结束后,尼加提走上讲台,向巴方联训分队指挥官伊姆兰准将汇报了个人的参演体会。 从“开不了口”到“无障碍交流”,年轻一代中国空军飞行员英语水平的提高让巴方同行刮目相看。如今,双语指挥已经进入我们的日常训练,英语水平也成为飞行员评级的要素。飞行员的手机里大多下载有英语学习App。此次,中巴联训指挥员、任务发布官都全程用英语表达,让人印象深刻。 在对抗现场,还可以看到飞行员“撕姓名牌”的画面——这是国际空战比武的礼仪,胜利方可以撕下对手胸口的姓名牌。巴方飞行员个性张扬,协同完毕后他们会主动宣战:“I’ll shoot you!”其好胜的性格展露无遗,这与彬彬有礼的中国人形成了鲜明对比。如今,在联训中可以看到,中方年轻飞行员面对巴方飞行员咄咄逼人的气势,毫不畏惧从容自信。 以往几届中巴联训,双方飞行员的交流需要集体组织,找翻译。而现在,中巴双方的集训院子没有围墙,飞行员之间可以串门,相互交流也不需要翻译。交流的内容也从双方的生活习俗,向装备、战法的认知聚焦。 频繁的“开门练兵”打破了过去“左手打右手”的局面。2012年以后,中国空军对外军事交流越来越频密。中俄“航空飞镖”、中巴“雄鹰”、中泰“鹰击”等系列联演联训悉数登场,飞行员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同时也收获了自信。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参演的中巴飞行员之间空中呼叫代号,以往飞行员的代号都是数字,现在的代号更加有趣——有的叫“鹰隼”(Saker),有的叫“狼”(Wolf)。辛鑫的代号是Kratos,它是希腊神话中战神的名字。 飞行员周志勇说:“这些代号都是飞行员自己取的,只有连续3次成功执行任务,这个代号才能固定下来。” 这些代号彰显了新锐一代飞行员张扬的个性,以及对于胜利的追求。这在同乘对抗中体现尤为明显。 此次联训采用“同乘对抗”,即同乘飞行员参与到对方从任务谋划、战法实施到飞行讲评的全过程,零距离了解彼此的飞行理念和装备性能,深度交流作战理念和战术战法。 几乎每个课目都设置了中巴双方战机混合编队,共同完成任务的内容;每个课目结束后,联训办公室会组织中巴飞行员共同复盘,双方把从战前谋划到战术实施的方式方法和盘托出。这当中,一批中方飞行员的表现十分抢眼。 “他们熟悉飞机的性能,飞行技术好,作战意识强,也了解其他一些空军强国的战法,有非常高的专业素养。”巴方飞行员奥马尔如此评价中方年轻飞行员,他认为“这次联训是一次里程碑,中国空军战斗力正在发生质变”。 改革强军的大时代孕育了新锐一代中国空军飞行员。中国空军新闻发言人申进科大校表示,“建设世界一流空军,离不开一流的飞行人才,空军新锐一代飞行员用使命去飞、用睿智去飞、用血性去飞,飞出空军的精气神,飞出能打仗、打胜仗的核心能力,他们将成为制胜空天的新生力量。”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