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外华人网 -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那片红枣林

2017-9-27 19:15| 发布者: leedell| 查看: 1| 评论: 0|原作者: 建梁洲

摘要: 那片红枣林 这几天,节令已近中秋,街面上大红枣正在上市,人们大兜小袋地争相购买,口里嚼着,嘴上说着,自然是香甜酥脆各有评说。儿女挺孝顺, 从不同地方带来不同风味的大小红枣,令我口福不浅,细细品尝,不亦乐 ...

那片红枣林

这几天,节令已近中秋,街面上大红枣正在上市,人们大兜小袋地争相购买,口里嚼着,嘴上说着,自然是香甜酥脆各有评说。儿女挺孝顺, 从不同地方带来不同风味的大小红枣,令我口福不浅,细细品尝,不亦乐乎。

妻子的脾气和我完全不一样,口里嚼着女儿递过来的小枣品味,手里接过儿子给的硕大红枣喜笑颜开,嘴上评说自有一套理论:“要说大红枣好吃,哪也没有咱们京东蓟州山里的冬枣好吃,红彤彤,酥酥脆,吃一个不解馋,还想第二口。”没等她说完,急脾气的儿子抓起一个从新疆带回来的大枣,不容分说就塞进妈妈的嘴里,嘴上机关枪一样突突起来。急赤白脸进行分辨。说什么,他买的新疆大枣天下无双,特殊的地域,特殊的环境,生长特殊的果品。什么天山雪水来灌溉,什么火焰山熏蒸炙烤,光照时间长,稀有元素多。归根到底一句话,他买的大枣最棒最好。女儿看不过去,趁他哥哥还在白唬时,抓起一颗红枣堵在他的嘴上。她的小嘴爆豆子一样,驳的哥哥只顾得傻笑。言简意赅,她从河北沧州带来的金丝小枣名扬天下,而她的一袋子红枣又是在闻名天下的那片枣林里亲手采摘的。

一家人吃枣品枣争得脸红脖子粗,娘仨打嘴仗吵得不亦乐乎。我呢,心里偷偷地乐,嘴上乐不支的品着大小红枣。妻子见我一副傻吃偷乐的样子,一下子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醒悟过来。他揭我一言不发,一字不评,嘴里又吃又嚼,一准等漏儿哪。女儿反应快,抢着把我的话说出来“要说好,还是我们老家的那片枣林,还有那吃不够的香甜酥脆大红枣!”

知我者,女儿也。我的老家在燕山丛中一个叫栲栳山的村子里,十里八村的人都管我们村叫“靠山”。山村被群山紧紧环抱,有九沟十八峪的美名,也有京东革命老根据地的美称,是个红色之乡。早在抗战时期,我们山里的龙潭沟、寺峪、磕头顶都是平三蓟联合县委领导山区人民抗击日寇办公开会的地方,冀东八路军老十三团就活动在栲栳山一带的山山岭岭中。

我要说的是,由于靠山是抗日根据地,日本鬼子恨之入骨,曾多次扫荡围剿八路军,在村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特别是上世纪一九四五年的正月初三,日本鬼子纠集了三千多敌人从四面包围了靠山,八路军的部队早已安全转移,日本鬼子恼羞成怒,将七百多户的山庄烧的片瓦不存,熊熊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整个村子的人无家可归。鬼子可以把房子烧毁,可吓不倒共产党领导的老区人民。乡亲们含悲掩泪放掉村里村外还没有被烧毁的大小树木,接着盖房,接着建造自己的家园。这就造成靠山庄的一种特殊现象,在解放前后的二三十年里,若大的村庄没有一间砖瓦房,没有一棵古树,成材的树木屈指可数,仅有的一片枣林还生长在村东南角,那就是我们老家的那片枣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片枣林是奶奶保护下来的,也是奶奶一生的命根子。日本鬼子烧房之后,村里人着急锯掉家里的大大小小树木盖房子,好栖身避寒。奶奶是抗日家属,五个儿子都参加八路军,她看着一院子的断壁残垣,趟着满脚的死灰,没掉一滴眼泪,没哀叹一口气。在猪圈里临时搭个窝,从山里背来一捆柴禾当被褥,安顿好老人,自己钻进山洞里。乡亲们劝她把房后身的那片枣林砍放了,好歹盖几间窝棚,总比趴猪圈钻山洞强啊。奶奶很犟不听人劝,把那片枣林看成眼珠子心头肉。

在我的记忆里,老家的那片枣林有三四十棵,靠近大石河的北岸土坎上,分上坎和下坎两部分。高坎上的枣树比较矮小,树龄也较年轻,呈南北走向排列生长。高坎下的枣树有二十多棵,树龄都在几十年以上,中间的一棵粗壮树王已有百年。小时候,我成天跟在奶奶的屁股后头,俨然一个彻头彻尾的跟屁虫。时令一过正月,奶奶就闲不住,成天在枣树林里转悠,手里拿把铁刮刀给老树刮树皮,动作挺慢,极像一位老中医,一边轻轻刮着,一边念念有词:“枣树枣树别怕疼,越疼你就越水灵。”一边刮着,像哄孩子:“枣树枣树别怕刮,越刮越长个头大。”一边刮着,又像和亲人诉说真情:“枣树枣树别怕挠,秋后准穿大红袍。”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奶奶带着我来到枣林外边的小水坑旁,她用一只水桶提水,让我用小水瓢端水,祖孙俩一前一后往枣林里走。奶奶的小脚一掂一掂的,很吃力,一缕白发被汗水浸湿后遮住了她细眯的眼睛,等她把一桶水浇在枣树下的土盆里,十分欣慰地看着枣树根部冒着大大小小的水泡,高兴的像一个小孩子,抹一把老脸上的汗水,又带着我朝小水坑走去。奶奶提水走路的背影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直到现在仍历历在目。

奶奶不但给枣树刮皮修枝打杈浇水,平常的时候,自己背着一个粪筐四处捡粪,把粪积攒在一堆,等粪便发酵之后就埋在枣树根下。奶奶的这些活动我不懂是怎么回事,就是觉得好玩,觉得我的奶奶和村里的其他老人不一样,成天伺候这些不会说话的枣树还挺上瘾。现在看来很好理解,那是奶奶在管理枣树。虽然奶奶斗大的字不识半升,但深知一个硬道理:“人勤地不懒,枣树通人性。”他跟我说的很明白,你对土地好,你跟枣树亲,那土地就报答你,那枣树就听你的话,大枣长的又红又大,又甜又脆。

七月十五枣红圈儿,八月十五枣成干儿。白露节前后,枣林的枣从“白倍儿”到“红圈儿”就非常招人喜爱了。从远处眺望,高低错落的这一片枣林,油绿像翡翠,翠绿如绿云,犹如一块绿宝石镶嵌在宽阔的干石河旁,璀璨夺目,令人眼馋。到了枣子完全成熟的时候,来到枣林旁边近瞧,那红红的枣子一嘟噜一串串的闪现在翠叶之中,黄闪闪,金灿灿,红彤彤,翡翠镶嵌着玛瑙,玛瑙簇拥着翡翠。秋风轻轻送爽,枣枝轻轻的动,枣叶轻轻地摇,红枣轻轻地闪,向欣赏她的人们展现红灿灿的微笑。

这片枣林是远近闻名的,红枣的甜、香、酥、脆更是让人赞不绝口,提起来都伸大拇指,那神情不亚于夸赞钻石翡翠红玛瑙。这片枣林可以远观,也可近看,但绝不可以入林。按理说,全村就这一片枣林,理应垒砌一圈围墙,或是扎上一圈篱笆,以防猫狗牲畜毁坏糟蹋,更防人偷,可这片枣林一支树枝的障也没有,两面临道,一面紧靠大石河,别说猫狗牲畜不敢近前,就是村里的大人小孩也不敢步入枣林半步。为什么呢?因为奶奶在村里威望很高,又是出了名的厉害,大人孩子没有不怕的。奶奶胆大,从来不怕死,远在抗战时期就很有名。奶奶家是堡垒户,五个儿子都参加八路军,她曾在日本鬼子的眼皮底下救出过八路军战士。小日本狗汉奸将她绑到马坊炮楼里,压杠子,坐老虎凳,灌辣椒水,折腾三天三夜,打得死去活来,逼问八路军伤病员下落,逼问粮食藏在哪里?她没吐半个字,气的鬼子汉奸都骂她铁嘴钢牙。你说,这个老太太鬼子汉奸都不怕,刺刀尖上敢救八路,八路军称她是子弟兵的母亲,老县委书记喊她干娘。村里人谁敢惹她?在我的记忆里,都说奶奶厉害,可她从来不打人,也很少骂人,就是嗓门儿特大,吼一嗓子,整条街都静悄悄。枣林的东南角有个高台,高台上有块磨得锃光瓦亮的大石头,奶奶坐在石头上,枣林里的一举一动都掌控在她眯缝的小眼里。夏秋两季,手里拿着个芭蕉扇,光着一副大膀子,前胸上吊着个绣花兜肚,一边扇扇子一边磕睡,时不时地轰轰蝇子,佛爷一尊,坦然自若。晚上,奶奶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庄里有几个毛头小子初生牛犊不怕虎,也想偷几个枣解解馋,有天半夜三更地窜上树,奶奶从天而降,嚎的一嗓子如晴天霹雳,吓的愣小子们尿都尿到裤裆里了,撒丫子就跑。记得还有一码事,让人也是惊愕不已。街上有位赵三婶,平时和奶奶关系还不错,那年的中秋节前几天,她在奶奶面前打小报告,说前两天一大早起来,瞧见有个人正在偷枣,被她给轰跑了。她见奶奶眯着小眼仔细听。就趴在奶奶的耳根边悄悄说,就在昨天夜里她还瞧见一个人偷走一篮子枣。奶奶信以为真,拍着她的肩膀夸她真是个仔细人,临走还摘一兜红枣感谢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天夜里,正是鸡不叫狗不咬的时辰,赵三婶的大脚丫子被奶奶的钩杆子紧紧钩在枣树杈上。奶奶是话没说,三婶浑身筛糠。

奶奶真的很厉害,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外人不敢偷枣情有可原,家里人也一样,奶奶的孙子孙女十几个,谁也不敢进枣林摘一个枣子。当然我除外。说是长孙也好,说是奶奶的跟屁虫也罢,况且,我摘枣子都是在奶奶的眼皮底下。等我在树上吃饱了枣子,又把两个小口袋装满才溜下树,这时的奶奶挑开眼皮叫我一声小名,用手指指后背,让我给她挠痒痒。此时,奶奶极像一尊活菩萨,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很可爱,一点也不害怕,觉得挺慈祥,也挺和蔼。

奶奶给人的印象非常厉害,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可骨子里是个热心肠儿,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枣林的红枣熟了以后,她挑一个好日子让街坊四邻都来吃枣子。老太太有个规矩,是男的无论大小上树摘枣子、打枣子。随便吃枣子;是女的无论老幼一律在枣林下边检枣子、收枣子、选枣子,枣子在盆里洗干净才许吃枣子。这一天,奶奶的枣林开放了,街坊四邻,乡里乡亲,只要瞧得起老太太,在枣林里尽情地品,铆劲地吃,就有一个规矩,只许肚里装。这时,枣林里的奶奶眼睛眯缝着,脸上微笑着,心里乐喝着,最爱听的是“三大妈的酥枣真脆呀;三奶奶的大枣真甜哪;三太太的红枣真叫香……。”

奶奶去世后的第二年春天,那片枣林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了,生产队栽上了”绿化祖国”的洋槐树……。

几十年过去了,每当回到老家,我都要到原来的那片枣林里走一走,看一看。虽然满眼都是洋槐树,可在我的心中仍是那片枣林,还有那红彤彤的脆枣,尽情的回忆,由衷的品味,一股“月是故乡明,枣是家乡甜”的情思油然而生。

2017年9月27日改毕。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net/subject/3943472/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海外华人中文网   

GMT-8, 2024-11-27 21: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