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外华人网 -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远征军营长一家三代为警卫员守墓:从未放弃为他寻亲

2017-9-17 17:28| 发布者: leedell| 查看: 2| 评论: 0|来自: 北京青年报

摘要:   远征军营长一家三代为警卫员守墓   86年前的9月18日,日本突袭沈阳,进而侵占整个东北,14年抗日战争拉开大幕。   今天上午,云南省施甸县上空将响起防空警报。作为中国远征军向日军发起滇西大反攻的驻地 ...

  远征军营长一家三代为警卫员守墓

  86年前的9月18日,日本突袭沈阳,进而侵占整个东北,14年抗日战争拉开大幕。

  今天上午,云南省施甸县上空将响起防空警报。作为中国远征军向日军发起滇西大反攻的驻地,这里留下了众多的无名战士墓。也有一些牺牲的战士,凭借当地人口口相传的记忆留下了姓名,执着地“等待”后人的音信。

  家住施甸的钱有万老人的父亲曾是中国远征军的一位营长,当他的警卫员唐明喜在这里牺牲后,钱家三代人在这里落户并为其守墓至今,期待唐明喜的后人有朝一日能够找到这里。

  怒江两岸的无名墓

  过去的30多年时间里,苏泽锦一直在为寻找长眠于滇西的远征军英烈后人而四处奔走。

  苏泽锦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她家就住在怒江东岸,从小到大,自己不知道听到了多少有关远征军的故事。当年,苏泽锦的两位叔公作为民工参与了为远征军运输粮草弹药的工作。后来战争打响,两人又负责往后方医护站转移伤员。“我从小就听二叔公、小叔公讲这些故事。”

  或许是因为听多了远征军的故事,1984年参加工作后,苏泽锦开始正式整理远征军的资料。在县文化站的工作外,她一个人走遍了施甸、龙陵、腾冲、德宏等地,收集资料、采访老兵,“我都是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到处采访,到现在30多年了。”

  苏泽锦介绍说,施甸是远征军与日军对峙时中方医院所在地,1944年远征军发起滇西大反攻之后,每场战役都有很多伤兵被送回施甸后方医院进行救治。其中一些人,在运送途中就牺牲在担架上,还有一部分伤员即使顺利抵达医院也因伤势过重不久离世。由于当时条件有限,这些士兵大多被集体埋葬在施甸境内,大部分都没有留下墓碑。“至少有几十座,但还有很多需要去‘打捞’确认。”

  三代人为战士守墓

  唐明喜墓最初也没有墓碑,但不同的是,有人记得墓里葬着谁。负责守墓的是钱有万老人一家,老人的父亲钱耀宗时任中国远征军71军87师261团一营少校营长,而唐明喜是他的警卫员。

  1944年5月,滇西远征军发起全面反攻,87师261团伤亡惨重,钱耀宗在战争中脸部受伤,而警卫员唐明喜也在保护他时身受重伤。由于当时后方医院已经住满了伤员,钱耀宗就让人将他和警卫唐明喜送回施甸英村交给自己妻子照顾。不久,钱耀宗伤愈返回部队,临行前,他一再交代妻子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警卫员。

  战争结束,钱耀宗得以回家。此时他才知道,当年自己离开后不久,唐明喜就因伤重过世。妻子省吃俭用买了一副棺木,将他葬在了当地。此后,浙江人钱耀宗在施甸度过了自己的余生,临终前他嘱咐儿子,一定要照顾好唐明喜的墓地,为他找到家人。

  如今,钱有万也已是74岁高龄的老人,为唐明喜守墓的工作就又交给了他的儿子钱立勇。今年55岁的钱立勇说,从自己记事起,家里人每年去为爷爷扫墓的时候,也一定会去唐明喜墓前,除除草添添土,“一大家子都去,毕竟他是爷爷带来的亲人。”

  不曾放弃的寻亲路

  苏泽锦最初以为唐明喜的墓地又是一座无名战士墓,却从其他人的介绍中听到了钱家三代人为唐明喜守墓的故事。此后,她也成为帮唐明喜寻找后人的队伍中的一员。

  这仿佛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有关唐明喜的资料留下的实在太少,“只知道是河南人,已经结婚”,时间过去了70多年,想凭借这样有限的信息找到一个人,实在太难。但他们没有放弃,因为有前例可循,2016年,苏泽锦通过网络发布了寻找四川籍烈士简少良后人的信息,不久苏泽锦就接到了简少良后人的电话。今年7月,简氏后人第一次在施甸祭拜了这位失联多年的亲人。

  苏泽锦相信,他们一定会找到唐明喜的亲人,钱立勇同样也信心满满。目前,他们已经初步找到了四个符合条件的“唐明喜”,还在委托河南当地的志愿者进行最终确认。

  对话

  “爷爷带来的亲人不能丢”

  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通过志愿者辗转联系到了钱有万老人的儿子——第三代守墓人钱立勇。钱立勇告诉北青报记者,每年清明节他都会去唐明喜的坟前祭拜,并且会把守墓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因为唐明喜是爷爷带过来的亲人。”当问及唐明喜的家属时,钱立勇表示,会一直坚持找下去,“如果能确定他河南那边的家属,我希望他家属能过来看看,看看他当时抗战的地方。”

  “守墓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北青报:你们从哪年开始守墓的?

  钱立勇:很多年啦,大概是从1945年开始,从我爷爷到我这儿都三代了。

  北青报:墓主人是您爷爷的警卫?

  钱立勇:对对对,他叫唐明喜,当时为了救我爷爷受了伤。

  北青报:您有兄弟姐妹吗?现在只有您守墓吗?

  钱立勇:我是老大,我有妹妹的,她们不在家,平时工作忙。守墓是我爸爸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一大家子都去。

  北青报:会不会影响工作或者外出啊?

  钱立勇:也没有什么影响,一般正常的话就是到逢年过节和特殊的日子,都到他的墓前祭拜一下。

  “他是爷爷带过来的亲人”

  北青报:您父亲现在70多岁了,还会去扫墓吗?

  钱立勇:能去的都会去,老老少少都去,各地的亲属那一天坐飞机也好、坐火车也好,都要一起去扫墓的。

  北青报:妻子和孩子都支持您守墓吗?

  钱立勇:都支持的,一般祭坟的时候,都会去的。我妹妹她工作忙,但清明节的时候还是会去一下的。

  北青报:您有几个孩子?会让孩子继续守墓吗?

  钱立勇:我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我现在去祭拜的时候,小孩子都去的,我儿子已经跟着我去了。

  北青报:有没有想过放弃守墓?

  钱立勇:还没有想过,因为他是我爷爷带过来的亲人。

  “总会帮他找到亲人的”

  北青报:您这边是什么时候开始找他家属的?

  钱立勇:从去年开始的,现在一直在联系。我们知道他是河南的,具体是什么地方的还不知道。我们现在已经找到4个同名同姓的,但是具体是哪一个还不确定。

  北青报:现在还在继续找吗?

  钱立勇:我们已经确定他是结婚了,他是十六七结婚的,其他的还需要再跟河南这边核实。总会帮他找到亲人的,让他们看一看祖先生前战斗过的地方。

  北青报:如果找到他的家属,会把他的墓迁回河南吗?

  钱立勇:这个家属如果确定了,要看他们那边的意愿,他们愿意迁回去还是留在这儿。

  北青报:如果家属不愿意迁走,你们还会继续守墓吗?

  钱立勇:那肯定的,我们还打算以后把这些抗战的老兵迁到一起,在本地建一个陵园,把他们埋在一个地方。

  北青报:那边有很多这样老兵的墓吗?

  钱立勇:有的,在大概方圆60多公里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因为他们当时是随便埋的,所以想把他们迁在一起。因为没有那个墓碑,确认身份比较困难。

  文/本报记者 孔令晗 实习记者 袁金萍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海外华人中文网   

GMT-8, 2024-11-27 05: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