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外华人网 -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美国海军的“航行自由”遭遇“不自由”魔咒

2017-8-30 18:57| 发布者: leedell| 查看: 5| 评论: 0|来自: 中国青年报

摘要:   美国海军的“航行自由”遭遇“不自由”魔咒   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地缘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他的著作《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宣示:美国在全球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由一个覆盖全球的同盟和联盟所 ...

  美国海军的“航行自由”遭遇“不自由”魔咒

  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地缘战略家布热津斯基,在他的著作《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宣示:美国在全球至高无上的地位,是由一个覆盖全球的同盟和联盟所组成的精细体系为支撑的。美国海军在全球海域的所谓“航行自由”,无疑既是这样“至高无上的地位”的体现,也是其支撑。然而,近来发生的事情似乎显示,美国海军的“航行自由”正遭遇“不自由”的魔咒。

  事故频发导致美国海军全球“停摆”

  据统计,从2000年至今的17年间,美国海军共发生碰撞、搁浅等事故26起。而2017年8月未过,美国海军在亚洲海域发生的事故已达4起。

  1月31日,美军导弹巡洋舰“安提坦”号在试图停泊东京湾时搁浅,造成推进器受损并且漏油,幸无人员伤亡。5月9日,美国海军巡洋舰“夏普伦湖”号与一艘韩国渔船在郁陵岛以南约56英里的水域相撞,没有伤亡报告。这艘巡洋舰当时在国际水域执行任务,相撞渔船上的人员表示,渔船没有无线电通信设备,因此没有听到美国海军发出的警示。

  6月17日凌晨1时半,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阿利·伯克”级“宙斯盾”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在南海活动后驶回日本横须贺母港时,在距横须贺港仅100公里处与菲律宾籍货船“水晶”号相撞。“菲茨杰拉德”号右舷水线上下部分均遭破坏,7名水兵死亡,3个舱室漏水,动力系统损毁严重。

  8月21日早上7时24分,美国海军“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在新加坡东部和马六甲海峡附近海域与一艘商船碰撞,舰上10人失踪,5人受伤。强力撞击造成“麦凯恩”号左舷受损,船体出现一个大洞,船员休息舱、机械房和通讯室等附近舱室淹水。8月28日,美国海军发表声明说,失踪的10名美军船员的遗体已全部被找到。

  另外,8月3日,正在南中国海航行的美国海军军舰上一名水兵落水,虽然新加坡海军派出3艘巡逻舰、3艘快艇、1艘护卫舰、两架“超级美洲豹”直升机、一架“契努克”直升机、一架C-130运输机和福克50型海巡机,以及海岸卫队4艘巡逻舰的强大阵容全力搜寻,附近的一艘中国海军舰艇也加入搜救的行列,但最终仍一无所获,美国海军随后宣布放弃搜救。因并未发生相撞、搁浅等情况,美国海军基本上没有把它当成一次事故。

  但8月21日的军舰与货船相撞,是短时间内美国海军的第二次严重事故,造成军舰舰体严重损伤。两次事故造成20多人伤亡,不能不引起美国军方的高度警觉。国防部长马蒂斯下令彻查。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约翰·理查森于事发当晚发表声明,在全球范围暂停海军行动。

  国防部长是负责国家防务的部门最高首长,海军作战部长则是和陆军参谋长、空军参谋长一样的军种最高作战指挥官,连发事故引起国防部长和军种最高作战指挥官的共同重视,并导致美国海军在全球停止活动,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约翰·理查森在讲话中强调,隶属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麦凯恩”号导弹驱逐舰在新加坡东部海域与一艘商船相撞,这是过去三个月内发生的第二起类似事件。美国海军必须为杜绝此类事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需要深究此类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为此,他下令暂停全球范围内所有美国海军舰队的行动,以确保海军采取正确措施,保障行动的安全和效率。此外,他下令对海军第七舰队的运作进行全面审查,包括行动节奏、舰上人员构成变化、舰只和仪器维护以及水面作战训练情况等。

  接下来的消息是,美国海军在8月23日解除了第七舰队司令约瑟夫·奥库安的职务。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斯威夫特,于事故发生次日赶到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处理“麦凯恩”号驱逐舰被撞的善后工作。

  事故频发的原因何在

  对于全球部署、全球机动、全球到达的庞大美国海军,完全不发生事故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局部事故频发甚至发生连锁效应却有些不正常。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关注的“行动节奏、舰上人员构成变化、舰只和仪器维护以及水面作战训练情况”等,无疑体现了高层作战指挥员的专业素养和对发生事故原因的敏锐观察与判断。但笔者认为,美国海军事故频发的原因,还有他没有关注到的方面。

  一是海上霸主渐显疲态。二战期间,当美国海军以15艘航母、14艘护航航母、数十艘战列舰和2000多架飞机开始对马里亚纳群岛上的日军展开决定性攻击时,不仅宣布了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失败,而且宣示了美国海军的世界霸主地位。

  这种霸主地位在二战结束时达到顶峰。当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美国海军员额高达350万人,其中地面作战部队(海军陆战队)50万人,主要作战舰船1194艘,海军舰载和岸基战机4万架。为此,美国海军宣称,美国有海军就足够了,因为它已经涵盖陆海空三维作战空间。

  当美国总统杜鲁门开始他艰难的裁军计划时,海军作战部长尼米兹上将扬言:“绝不允许断送美国人使用海权的才能。”当总统和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推动三军联合改革时,海军给总统的选择是,“要么按照海军的计划进行联合,要么海军退出改革”。对此,杜鲁门总统只得妥协:“我需要海军,超过海军需要我。”

  尽管美国海军最终没有逃脱裁减,但在整个冷战期间,美国海军的优势仍然明显。而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的霸主地位更是气焰熏天。

  新军事变革以来,美国海军虽然对外没有对手,对内却时刻有危机感。因为海上没有对手,美国海军提出“由海向陆”的发展战略。

  海湾战争美军的战略空袭作用凸显,38天的轰炸和100小时的地面作战奠定胜局。科索沃战争美军干脆以78天的空袭结束战争。为了对抗空军的“基于效果作战”理论,美国海军提出“网络中心战”理论,美国国防部以“网络中心战”理论作为整个美军转型的理论基础。担心被边缘化的美国海军,漂亮地赢回一局。但伊拉克战争后长时间的地面稳定作战,使陆军及其数字化部队大显身手,海军赶紧与空军一起提出“空海一体战”理论,以使自己在国防预算这个蛋糕上分到尽量多的份额。

  然而,随着地区大国特别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崛起,美国为了平衡中国在亚太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处于365天24小时全球、全天候执勤状态,美国海军的“力”与“欲”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

  按照特朗普总统使美国海军拥有350艘舰船的目标,美国海军的现额差为70多艘。以美军最新服役的“福特”号航母为例,它确实非常先进,但据专业人士评估,该航母的建设进展并没有达到能够立即服役的程度。美国海军急欲让“福特”号投入现役,有其不得已的苦衷。

  二是超限度执勤导致兵困舰“乏”。对于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的美军舰艇频频与货船发生碰撞,有人感觉很不解,美军不是人员训练有素、舰载雷达先进吗?现在就连家用汽车都装备有倒车雷达,美军舰艇的防碰撞雷达等设备怎么不起作用呢?其实,说穿了一点也不奇怪。美国海军现在的人员装备严重“不敷使用”,其每艘舰艇平均要超限度增加执勤20%,部署在东亚、西太海域的舰艇和舰员更是严重超负荷运行,成为事故隐患。其实,美军对于舰船人员和装备的使用、休整、训练、保养有非常科学的安排,但“不敷使用”的现状和完成任务的使命之间的尖锐矛盾,导致这些科学安排实际上无法落实。

  人员和装备都存在使用限度,人的超负荷履职将导致精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后果,设备的超负荷运行会严重影响其正常性能的发挥,二者叠加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是霸道作风导致责任心松懈。以美军的南海巡航为例,按照国际海洋法的规定,在无害通过的条件下,美国海军舰机确实具有航行自由和飞越自由的权利。但是,美国海军的南海巡航,却屡屡挑衅性地闯入我南海岛礁12海里以内。这是一种毫无疑义的霸道行为,除了暴露出美军的霸权心态,没有其他实质意义。

  长期处于目中无人的霸道心态,就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松懈。《孙子兵法》云:卑而骄之。即想办法使对方产生骄躁之心,以使对方骄兵必败。日方对6月17日发生在横须贺港不远处,美军“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与菲律宾商船相撞事故原因的调查结果是,责任全在美方。美方也接受这一结果,将相撞事故定为责任事故,给驱逐舰正副舰长及另一名责任人以解职处分。

  美国海军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

  美国海军频频发生事故,使美日一些媒体纷纷担忧美国海军,特别是第七舰队的实力是否受到影响。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研究员、前共和党众议员兰迪表示:“当我们的军舰带着这么多的问题在公海上航行时,它让我们非常担心,如果我们处在一场重大的冲突中,将会发生什么事?美国海军能行吗?”

  对此,笔者觉得倒是有点过虑了。美国海军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一点毫无疑问。几起事故对美国海军实力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但说美国海军因为手伸得太长,已经出现了疲劳现象,倒也不是过甚其词。

  最近的事故发生后,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希望没有人会认为美国的‘麦凯恩’号和其他3艘(出事)舰艇有问题而考验美国,那样的话就太鲁莽了……美国海军十分庞大,我们有很强的力量,如果有需要,我们会发挥这些力量。”

  哈里斯的说法有足够的依据,但笔者认为,在自己的辖区内屡屡发生事故,导致国防部长和海军作战部长都作出决策进行整改的时候,哈里斯的这番话,表现出的不是自信,而是心虚。吴敏文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海外华人中文网   

GMT-8, 2024-11-26 23: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