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外华人网 -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电子对抗训练:无形沙场的无声较量

2017-8-28 19:18| 发布者: leedell| 查看: 4| 评论: 0|来自: 解放军报

摘要:   无形沙场的无声较量     盛夏时节,某黄河滩涂数千平方公里的古战场上,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实兵对抗演练悄然展开——   没有硝烟弥漫,没有战车驰骋,只有成千上万束不同方位、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看不 ...

  无形沙场的无声较量  

  盛夏时节,某黄河滩涂数千平方公里的古战场上,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实兵对抗演练悄然展开——

  没有硝烟弥漫,没有战车驰骋,只有成千上万束不同方位、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在看不见的无形空间进行着无声较量。

  压制干扰、信息佯攻、群狼战术……由某基地电子对抗训练大队扮演的蓝方招招出奇,逼迫红方在险局危局中探寻应对之策。

  沙场无形,较量无声。自组建以来,该大队一直在电磁空间“侦、测、扰、防”,砥砺全军数十支雄师劲旅完成作战理念、作战方式的转变,业已成为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新型作战力量。

  使命召唤,目光聚焦未来信息化战场

  当今,电磁空间的较量,已经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关键。

  “我军的信息作战部队发展很快,但始终缺少对手,也缺少对抗训练需要的真实复杂电磁环境。”该基地领导说,建设一支专业的电子对抗训练大队势在必行。

  2005年,该基地承担全军首次电子对抗部队实兵实抗训练试点任务,临时组成的蓝方分队奉命出击。

  开机调试、跳频规避、节点中继……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对抗开始后,来自某集团军的电子对抗部队吃尽苦头,但训练抗干扰能力大幅提升。

  之后的短短几年间,这支电子对抗分队参加演练演习10余次,在对抗训练中打出了名气,一支支红方部队也在厮杀中收获颇丰。

  2009年,在千百年来鼓角争鸣的古战场上,一面崭新的军旗冉冉升起,某基地电子对抗训练大队正式组建。

  两年后的黄海之滨,演习地域静谧无声,红方指挥通信却长时间处于瘫痪状态。究其原因,是全新亮相的蓝方电子分队对其指挥通信和协同通信实施了全程不间断侦察和干扰。

  记者在演习现场采访时,正碰上去年与该大队交过手的某集团军防空旅旅长黄会伦,他说:“今年我们主动找上门来,就是希望与他们多过招,把实战能力提上去。”

  事实上,该大队今年以来已经接连收到来自陆军、空军、火箭军等多支部队的邀请。该大队大队长丁兆忠说:“他们都表达了同一个愿望:尽早展开对抗训练。”

  沙场砺兵,全力锻造我军信息战尖刀

  2014年的一次对抗,红方指挥员在导演部连夜召开的讲评会上,把失败原因归咎于蓝方不按套路出牌,未按作战部署配置装备。

  战争从不会按预案演进,敌人也从不按套路出牌。该大队副大队长李文生说:“我们就是要让他们在对抗中发现弱项短板,找出解决办法,最终能够在未来战场打得赢。”

  那一年,先后有3支部队与该大队扮演的蓝方进行对抗。他们专挑红方弱项设置危局、难局、险局,在一次次对抗中让这些部队看清自己的短板弱项。

  一年后重上演兵场,红方的表现让该大队官兵刮目相看。蓝方实施大功率电磁干扰后,红方通信分队随即采用改频、骗频等抗干扰手段保持通信联络。与此同时,红方还通过软件升级、嵌入信息技术改造,让抗干扰能力成倍提升。

  无形空间的对抗,摸不着看不见,谁胜谁负,常有不同意见。2015年的一次对抗结束后,红方指挥员并不服气。

  “从干扰的频率和强度分析,你们的装备有几个功能模块没有使用。”丁兆忠通过数据回放的方式,复盘对抗期间蓝方通信节点所在位置、采取的电磁干扰规避方法,以及红方在实施电磁干扰中存在的优长不足,甚至细化到天线如何调整等具体操作细节。

  红方指挥员一时哑口无言。

  如今,来基地进行对抗的参演参训部队,都要跨过该大队设置的“面对面”和“背对背”两道关:“面对面”培训学操作、学机理、学经验;“背对背”对抗考分析、考判断、考处置。

  李文生介绍说,几个回合对抗下来,受训官兵的信息作战理论素养和实战能力迅速得到提升。

  创新超越,探索信息作战能力生成之路

  2016年夏末,一场电子对抗实战化演练拉开序幕。

  破晓时分,红方装备屏幕上突然出现20多批信号,信号参数和样式变换之快,让红方一时难以招架。

  原来,蓝方在与红方交手之前,对原有战术战法进行针对性创新,并通过自主研发的仿真推演系统进行可靠性验证。担任蓝方的该大队技术组组长韩新文深有感触地说:“只有平时绞尽脑汁让红方常败常思,才能确保战时红方战无不胜。”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近年来,该大队紧盯前沿、紧跟形势、紧贴实战,系统掌握受训部队作战要素的刚性需求,定期召开电子对抗部队建设座谈会、邀请院士专家介绍信息作战前沿技术,每年开展作战运用学术研讨,清晰规划出从训练场走向战场的“路线图”。

  演习场上的优异表现,源于创新的有力支撑。

  记者在该大队采访时发现,“创新因子”如今已渗透到作战研究、战术战法运用、装备技术革新等战斗力生成的各个环节。此外,他们还专门组建了某重点实验室、信息作战实验室、战术推演室,先后开发出了指挥对抗模拟训练系统、电子对抗作战仿真推演系统和信息作战战术对抗推演平台等多个能够直接用于战术实验、战法推演的平台系统。

  针对演训评估难的问题,该大队还建立了作战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量化制定红蓝自主对抗检验评估的50余条标准,编制出《合同战术训练电磁环境数据采集要求》等10余项国军标。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海外华人中文网   

GMT-8, 2024-11-26 23: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