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一日随风起 ——走进航空工业昌飞公司 ■解放军报记者 张天南 通讯员 崔连军 秦智勇 来到中国直升机大本营之一的航空工业昌飞公司采访,有两点印象颇深。 一入昌飞,就感受到国家军工一级保密单位的“礼遇”:进厂区要办证,进科研楼要被盘查,有些资料不能借阅,好不容易进了车间又只许看不许拍照。 厂区的“方言”,是一种东北口音夹杂景德镇口音的腔调。很多当年从哈尔滨迁来的老职工聊起自己的身份,说既不是北方人,也不是南方人,而是昌飞人。 看似两件不相干的事情,背后却有割不断的渊源——因为,这里是大名鼎鼎的中国军用直升机制造厂。 初心:造中国人自己的直升机 抢险救灾,它们是穿越高山深谷的“空中生命线”; 万里海疆,它们是架起舰船与蓝天的“空中警戒线”; 大漠戈壁,它们是开展实战化训练的“空中突击队”; …… 作为现代航空飞行器中的高精尖产品,直升机日益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防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作为国内仅有的两家国家重点直升机制造企业之一,“昌飞造”屡屡向世人惊艳展示—— 国庆60周年大阅兵时,飞过天安门上空的10架直-8出自这里; 与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相媲美、有“树梢杀手”之称的直-10产自这里; 采用全数字化设计和制造技术、可搭载小型无人机的直-11WB轻型武装直升机也来自这里。 一个人只有历经沧桑才能更加坚韧,一个企业唯有历经磨难才能更加强大。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星期天,在郊外的赣北吕蒙机场,有一群眼眶浮肿、声音沙哑的中国直升机人,正顶着烈日为直-8的电磁兼容性试验而忙碌着。”在昌飞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周新民的办公桌上,一本名为《大河奔流》的书中,讲述了直-8的那段往事—— 当时电脑还未普及,这些人靠着长尺、游标卡尺、千分尺测量计算,夜以继日地绘制着直-8一飞冲天的蓝图,直到1989年,首架直升机交付部队。 也许,书中所描绘的年代对许多年轻人来说有些陌生,我们不妨撷取另一个片段,去感触昌飞人的“初心”。 2008年,汶川地震,直升机紧急前往救援。但集结在灾区的150架直升机中,绝大部分是国外的品牌,这深深刺痛了昌飞人的心。 “地震过后,国人对直升机有了更深的认识,加之现代战争中直升机作用日趋凸显,打造先进的直升机就是打造新型陆军。”周新民告诉记者,对昌飞而言,这是不可错失的发展机遇。2009年,昌飞完成了17个型号的科研任务,同时还交付近20架飞机。这在当年,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于每一位昌飞人来讲,初心就是造中国人自己的直升机,让部队用上安全可靠的国产装备。 匠心:把每个零部件打造成精品 岁月之河,奔流而过。波澜壮阔之下,每一朵浪花是否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在中国八大重点航空整机制造企业中,昌飞算不上老资格。近5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仿制到自主研发,昌飞人走过了一段砥砺奋进之路。 “直-8顶部有个叫桨毂的部件,它影响着直升机飞行安全。”昌飞公司总经理助理周忠发曾担任车间主任,他对“匠心”一词有着深刻感悟:桨毂的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有些零件误差必须控制在0.02毫米以内,简单来说,就是要控制在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四分之一范围内。 当时,国内没有任何一个厂家做过这样的零部件。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昌飞人想尽办法,从研制到定型,整整花了18年时间。 “以前毛坯加工前,需要画线工用标尺画基准线,有些锻件、铸件缺口很难被发现。现在机器一扫描,自动匹配,基准线定得又准又快,画线工这个岗位就没有了。”在昌飞公司,记者遇到了车间钣金班班长孙滨生,在他看来,智能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有的生产岗位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军用直升机钣金零件制造精度要求很高,有的零件前后左右的厚度都不一样,这是机器生产不出来的,必须由人工操作。”这位扎根钣金零件加工制造岗位35年的“匠人”,致力于把每个零部件都打造成精品。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是写在动部件厂数控班班长刘仁和笔记本扉页上的一句话,长年累月与各种数控机床和零件为伴,让他对“美”有着自己的理解:“军品不仅是精品,更是一件实用美观的工艺品。” 某型直升机连接件是钛合金材料,形位公差复杂,且容易变形,精度要求很高。“起初执行工艺程序后,机床温差会导致零件尺寸出现偏差,致使零件的孔位、尺寸精度无法达到工艺要求。”刘仁和带领攻关团队反复查找原因,通过手动设定了五轴坐标系,进行锁轴加工,不仅使精度、孔位、形位公差均达到要求,还大大缩短了加工周期。 恒心:一颗报国心在昌飞生根发芽 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个小镇叫云杉湾,那里家家户户门前停放着一两架私人飞机。每栋房屋前的大道整洁宽阔,毗邻小区的飞机跑道上,不时有飞机起飞或降落。 读罢这则消息,普通人羡慕的可能是航空小镇“打飞的”式的生活方式;而昌飞人看到的是,与西方发达国家航空产业之间的差距。 第一眼见到许漂,很难相信身材苗条的她已是航空工业工程技术领域复合材料专业的“大拿”。 2007年春天,许漂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怀揣沉甸甸的复合材料专业证书,踏上了筑梦蓝天的征程。 刚开始采访时,她显得有些腼腆。但提到直升机的旋翼系统时,她立刻就变得主动起来:“我们以第四代无轴承旋翼系统研制为契机,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最终实现新型无轴承旋翼系统在直-11型机上的应用。” 导管作为直升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机体的“血管”。在各类整机研制过程中,每种机型需要装机的导管零件达到数百种,因系统规格复杂,需要先在机上测试,待确定标准实样后,方能按照实样进入加工制造环节。 钳焊厂导管班班长杨陆军,参加了近年来昌飞所有型号直升机导管的研制和批量生产。2016年底,某型直升机研制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导管测试工作更加繁重。面对紧急任务,杨陆军斩钉截铁地说:“只要工作交给我们,就保证做好。” 钳焊厂厂长程国祥后来回忆:“有一次,晚上11点多接到飞机导管测试任务,他脸也没洗就直奔车间,第二天凌晨就把导管加工好了。” 穿行于各个车间,不经意间发现,几乎每个工位的前方,都印有一面五星红旗,一腔报国情怀已深深地嵌入昌飞人的内心深处。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