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外华人网 -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军营版《成都》火爆:折射官兵对原创军旅歌曲渴望

2017-8-15 21:01| 发布者: leedell| 查看: 6| 评论: 0|来自: 解放军报

摘要:   军营版《成都》火爆背后的冷思考   ■汤文元   《成都》走红,几乎在一夜之间。在军营,从来没有一首流行歌有如此纷繁的改编版本   今年2月,歌手赵雷在一档当红综艺节目的舞台上,抱着吉他,用温 ...

  军营版《成都》火爆背后的冷思考

  ■汤文元

  《成都》走红,几乎在一夜之间。在军营,从来没有一首流行歌有如此纷繁的改编版本

  今年2月,歌手赵雷在一档当红综艺节目的舞台上,抱着吉他,用温柔、沙哑的嗓音深情吟唱“成都往事”。

  寒冬里,这首直击听众心灵的民谣,像一股喷薄的暖流,很快涌入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不到一周,暖流汇入军营,《成都》这首歌开始与军人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搜索引擎中键入“军营版《成都》”,各种视频和文字链接让人目不暇接,其中不仅有代表海陆空军等各大军种的改编版本,也有专门唱给国防生、维和部队和复员军人的,甚至还有警校女生唱给军校男生的。改编后的歌词中,有的是“献给曾经一起并肩奋斗过的兄弟”,有的是“分享那年当兵离开妈妈的情景”,还有的则是“默默忍受在部队想念妻儿的苦涩”……

  一时间,军营版《成都》纷至沓来。“小酒馆”“玉林路”和“带不走的只有你”……被戍守在大江南北的军人赋予了声色各异的诠释。时至今日,网络上的改编版本仍层出不穷。晚饭后、熄灯前,军营版《成都》温柔、感性的旋律飘荡在一些营区的角角落落。

  军营版《成都》的火爆及流行,折射着无数官兵对原创军旅歌曲的渴望

  军营版《成都》的火爆及流行,折射着无数官兵对原创军旅歌曲的渴望。这种渴望,某种程度上映照着军旅歌曲由盛转衰的现实。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90后甚至95后进入军营。让人意外的是,这些吃着薯片、摸着键盘长大的年轻人对军旅歌曲的喜爱却带着一种“复古”和“回归”的味道。

  一份来自基层部队的调查显示,在7组共70首按照创作年代列举的著名军歌中,62.6%的官兵选择了更喜欢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军歌,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保卫黄河》《南泥湾》等。

  随着时间轴不断向今天推移,你还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创作于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歌单中,《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军中绿花》《我的老班长》等原创军营民谣受到了33.3%的官兵青睐。

  时光流转到今天,越来越多的官兵开始喜欢听军营版《成都》《南山南》《小苹果》等由流行乐或民谣改编而来的歌曲。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下滑趋势线,军旅歌曲在官兵们心中的热度正在持续衰减。以近期军旅歌曲《点火》《有我在》等为例,表示喜欢的官兵不足10%。

  分析这个饶有意味的现象,45.9%的官兵认为,这个时代的军旅歌曲与军营生活贴得不够近,缺少一线战壕里的“兵味”。这,或许也是军旅歌曲由盛转衰的深层次原因。在调查中,不止一个老兵告诉笔者,最近这些年,到连队采风的专业创作者越来越少了。一些专业创作者热衷于为一些影视剧写歌,但这些歌曲已经离基层官兵越来越远。

  老兵的忧虑,也正是许多基层官兵的盼望:希望专业创作者能多到他们身边,写真正属于战士自己的原创歌曲。尽管一些部队的业余演出队中有不少来自基层的文艺骨干,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选手,写出的歌曲大多是模仿之作。

  如果有条件让基层官兵写一首军旅歌曲,他们会把什么写进歌里?调查显示,70.1%的官兵把票投给了“军营生活的点点滴滴”,67.8%和51.1%的官兵选择了“并肩战斗的战友情谊”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

  这一表现在《军中绿花》等歌曲作者小曾的创作经历中也能得到佐证。这个曾在基层连队扎扎实实当过3年战士的创作人,把身边遇到的红军老战士“老吴”、带新兵时看到的想家到流泪的新兵、退伍后被人思念和牵挂的老班长都写进歌里,成就了《老吴》《新兵想家》《我的老班长》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贴近官兵生活的军旅歌曲,一下子成为军营乃至流行音乐界的宠儿。

  除了歌曲本身,基层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得到调动。许多官兵反映:“听歌、唱歌有固定时间,想听的时候听不到。”除了“饭前一支歌”“集会时拉歌”“队列中唱歌”等例行时间,超过40%的官兵觉得,在遇到坎坷或者训练最艰难的时候,特别想听一听、唱一唱军歌。

  当军营版《成都》从寒冬火到盛夏,一位上校却在这个夏天感受到军旅歌曲别样的冷与热

  相比于流行歌曲《成都》在军营的火爆,在上校田建忠眼中,这个夏天,“军旅歌曲有点冷”。

  田建忠随便举了个例子:“我们那会儿拉歌,谁先拉谁先唱,曲库里有唱不完的歌;现在官兵好不容易唱出来了,软绵绵的没法听。”

  过去的17年,田建忠对军旅歌曲的热情从未衰减。甚至,他一直在努力把身边的军营歌曲文化维持在“他那个时代”的水平。

  2000年7月,西安陆军学院二大队学员八队简陋的俱乐部里,30多名挂着“红牌”肩章的年轻人围在电视机前,激动地盯着画面中《军人道德组歌》的宣传视频。

  个头最小的田建忠弯着腰被挤在最前面,视频开始后,声势浩荡的场面一下子把他拽到了宏伟的舞台前——白手套和三色军装在整齐划一的动作中排山倒海般扑面而来,歌声、器乐声、呼喊声从四面八方汇聚在他头顶,不停地刺激着他的大脑神经。

  他心跳加速,肌肉颤抖,整个人兴奋不已。几天后,在铺天盖地学唱军歌的浪潮中,田建忠和他的同学们顺利毕业,裹挟着青春和梦想奔赴边疆。

  田建忠有一个掉了漆的军绿色老式内务柜。柜子里,一边是定格20年军旅生涯重要时刻的照片和证书,另一边与音乐有关——一部卡带随身听,一台破旧MP3,几本军歌教唱和乐器入门教材,几张泛黄的宣传海报,一盒光碟,一捆磁带和几张简谱。

  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涵盖不同年代、不同种类的600多首军旅歌曲被他以CD、磁带和书籍的形式收集在铁皮柜中。

  田建忠没想到,这些“老掉牙”的物件,在他开展政治工作时,“返老还童”有了用武之地。

  2010年,田建忠从教导员升任团政治处主任。同年,部队野外驻训时,他蹲在某榴弹炮连开展帮建。一次连队组织夜间实射前挖掩体,见官兵士气低落,他让指导员指挥大家唱支战斗歌曲提振士气。指导员带着官兵呼喊了几遍连魂和呼号,最后指派了一名班长指挥,用一首《团结就是力量》草草收场。

  事后,田建忠发现了更为普遍的现象:许多官兵列队行进只喊呼号,很少唱军歌;连队教歌员教唱歌曲吞吞吐吐,组织拉歌扭扭捏捏,官兵集会来来回回只唱固定的那几首……

  最让他不忿的是一些基层干部不能正视唱军歌的意义,有时仅仅是把它当成一项例行任务来完成。

  2014年,部队组织主题歌咏比赛,某营教导员一心想得名次,经常占用午休、周末和晚上熄灯后的时间,避开“对手”的视线,把官兵带到营院围墙边,偷偷练习合唱和集体动作,搞得官兵怨声载道。

  “本末倒置,唱军歌变成了偷鸡摸狗的事,官兵怎么可能真心喜欢?”除此之外,田建忠明显感到基层干部教唱军歌的素养不高,甚至连打拍子都不会。

  于是,每年的干部培训、新毕业排长集训,培塑军歌文化成了必修课。授课中,田建忠把铁皮柜里的老物件摆在课桌上,给他们放“从互联网上都要费‘老鼻子’劲才能找全的军歌合集”,给年轻干部讲他和军歌的故事,还手把手教他们打拍子、踩节奏。

  好听、好唱的军歌并不少,只是传播的途径比较单一

  2014年,上任某特战旅政治部主任的田建忠到某连蹲点时发现,这支连队竟然没有连歌。要知道,这个连不仅是一支标兵连队,还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等功连。

  那一刻,田建忠想:招牌连队尚且如此,如果把视线放大,“没有连歌”会不会有一个庞大的基数?

  他联系到分散在15支不同基层部队的老同学,让他们每个人抽取各自单位的3支连队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没有连歌的连队多达11支。

  即便有连歌,在一些连队也只是装点门面,成为连史室的一道摆设。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唱连歌的仅占3.3%,近三成官兵不熟悉自己的连歌歌词……

  今年初,田建忠又换了新单位。为了让军营歌曲唱响起来,除了“铁皮柜”,田建忠把希望寄托在了逐渐放宽使用权限的智能手机上。

  田建忠经常用手机在网上搜索最新发布的军歌,事实证明,好听、好唱的军歌并不少,真正缺乏的是传播的途径和氛围。

  调查显示,80.5%的官兵主要通过营区广播这个最原始的渠道收听和了解新近创作的军歌;51.1%的官兵选择了通过连队统一教唱。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利用移动互联网下载军旅歌曲的寥寥无几,仅有11.5%,更别提少得可怜的文工团慰问演出等渠道了。

  “当年,许多军旅歌唱家上高原、走边关、登战舰,把歌声送到官兵眼前,如今越来越少了。”在田建忠看来,军营版《成都》的火爆是一件好事——“至少,从官兵改编的热情看,军旅歌曲的群众基础仍很雄厚。”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海外华人中文网   

GMT-8, 2024-11-26 19: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