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英帝国来说,南亚次大陆在二战后的独立是苦涩的。而在殖民官员及其家属眼中,在英属印度的最后岁月值得怀恋,甚至不乏令他们充满成就感的点滴时刻。 8月15日是印度独立67周年纪念日。1945年七、八月间,两件不相关的事件成就了这个南亚大国的未来:个性强硬的温斯顿·丘吉尔因选举失利下台;美国向日本投下原子弹,迅速结束了二战。当然,抽象的时代背景下,塑造并记录历史的,仍是性格各异的现实人物。 蒙巴顿伯爵夫妇与圣雄甘地 “官二代”的金色童年 印度独立前,少数英国人统治着数量庞大的土著,殖民地官员及其家眷过着“人上人”的生活。安妮·赖特之父就是其中之一,她在英国统治印度的最后岁月里度过了童年 日前,面对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话筒,安妮再度沉浸在对那段短暂却美好的日子的回忆中:“我(和妹妹)简直被惯坏了,我们活在天堂里。”安妮1929年出生在英国,1岁时便随着父母到印度长住,随他们到印度的还有一位英国保姆,由于担心会被当地人欺负,她没过多久就辞工告别。安妮的父亲忙不迭地从英国国内找人来接替这位保姆的角色。安妮说,她和妹妹是在保姆和家庭女教师陪伴下长大的,并不会去当地的学校读书。 对安妮来说,童年时光是金色的,她经常在野外捕捉昆虫或采集植物。她的家庭财产中包括猎犬、马及3头大象。随着父亲的职位调动,一家人走遍了印度。“我们通常在一个地方待上一两年,然后就会前往新的地点。无论我们去哪里,家具、猎狗都会跟着搬家。” 印度给帕米拉·希克斯留下的是另一种印象。她是英属印度末代总督蒙巴顿的小女儿,在新推出的回忆录《帝国的女儿》中,希克斯详述了英国统治者在印度的最后时光。 1947年3月,年方18岁的帕米拉随父母到印度赴任。殖民地总督府的奢华,让这位未来女王的闺中密友惊叹不已。帕米拉写道,她和父母的卧室和私人起居室与主客厅离得很远,得花上足足10分钟才能走到。宅邸内,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家眷加起来有555人,帕米拉甚至注意到,厨房中有专门负责褪鸡毛的仆人,他的工作只有一样:准备好随时可以烹饪的禽类。网球场边列队站着穿白色制服的球童,成群结队的司机随时准备为总督一家效力。 南亚独立浪潮势不可挡 蒙巴顿爵士有冗长的全名——路易斯·弗朗西斯·阿尔伯特·维克多·尼古拉斯·蒙巴顿。此君1890年6月出生在温莎,与英国和德国王室均有血缘关系。他的曾祖母是维多利亚女王,论辈份算是当今在位的伊丽莎白女王丈夫菲利普亲王的叔叔。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在南亚次大陆的统治遭到削弱。圣雄甘地在民众中传播独立思想,穆斯林团体也为建立伊斯兰国家而不断努力。英国并不想失去印度,但在二战期间,身为宗主国的它竟不得不请求印度的援助。1942年,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带着秘密任务到印度会见甘地,称如果印度支持同盟国,就在战后给予其自治权。甘地一口回绝,称只接受“彻底的独立”。时任首相丘吉尔闻讯震怒,禁止印度总督韦维尔与甘地会面。 正是在二战期间,安妮之父被调到英属印度首府德里。当时正值反殖民运动如火如荼,在安妮看来,对于在印英国人,那是一段“艰难岁月”。一次,听说当地爆发了1.8万人的反英游行,安妮的母亲手足无措,只得吩咐家丁紧闭大门,游行者幸未破门而入。 抗议示威不断升级,成千上万印度人走上街头,对来自地球另一端的殖民地当局表示异议。“从第一天开始,父亲就知道印度独立是不可避免的。但他认为,独立运动应在战后进行,日本才是战时的共同敌人。”安妮告诉BBC:“少数人对抗整个国家是不可能的,早晚要还政于民。英国人根本应付不了,他们怎么做得到呢?在印度的英国人那么少。” 殖民当局急于“撂挑子” 二战结束后,印度独立再次被提上日程。得悉1946年8月16日开始的骚乱导致两万人死亡,接替丘吉尔主政首相府的艾德礼意识到,“拖延战术”已经没有效果,尽管如此,他还是需要一位新的总督来监督整个过程。经过一番盘算,蒙巴顿成为最佳人选,因为他“个性活跃”、“天生具有与各种人打交道的能力,并且还有一名非同寻常的伴侣”。 1947年3月,蒙巴顿被任命为印度总督,负责英国全面撤出印度的事务。不同于前任,蒙巴顿的使命,“不是要坚持法律和帝国的传统,而是要解除它们。” 到任前,蒙巴顿就已深知,想完成任务,必须与重要的土著政治领袖搞好关系。他们到达印度不久,甘地拜访了总督府。帕米拉称,总督府的仆人们看到“圣雄”后立刻匍匐在地。当时甘地已十分虚弱,进入书房的时候,不得不将手拄在蒙巴顿夫人埃德温肩上。总督夫人“十分愉快”,认为这代表了青睐和信任。然而,这张照片经英国媒体刊出后,激起了意想不到的麻烦——种族主义者怒斥:印度人的“黑手”,竟敢攀上总督夫人“白色的肩膀”。 甘地之后是尼赫鲁。帕米拉称,这位男士迷人的嗓音和无可挑剔的着装让自己印象深刻。尼赫鲁此前就与蒙巴顿夫妇有过来往,亲密的关系很快建立起来。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