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海外华人网 -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80|回复: 0

中国人的思维怪圈

[复制链接]

201

主题

565

帖子

649

积分

高级会员

太乐署令(从七品下)

Rank: 4

积分
649
注册时间
2006-3-11
发表于 2006-3-22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5\"][COLOR=\"Navy\"]中国人的思维怪圈 [/COLOR][/SIZE]

! P& t& V0 Q% z7 y1 G# M: W- J1 E  J0 z& ?. ]! E/ N; g/ v/ ~5 B

: M' Z8 q) d  x& b- A: t; w+ H [COLOR=\"DarkGreen\"]3 s# X. P+ M# l, m
  中国有句成语“内外有别”,其含义是:对自己人和对外人给予不同的待遇,要给自己人特别的优待和关照。外国人听了此话有点愤愤不平:“难怪中国的宾馆风景点对外国人和中国人有不同的收费标准。中国人对自己人和外人区别对待,这不是搞民族歧视吗?”内外有别这个词直接翻译成外文,字面上确有歧视外人的意思,但“内外有别”的真正含义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7 b( G  @, s4 {, j. d
. r& V' F/ ^2 ]  为了解释“内外有别”的内涵,还少不了举例说明。不妨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我上大学时在食堂吃饭,那时学生食堂卖饭的光景是:学生递上饭碗和菜盆,售饭员用一个大勺往碗里盛饭装菜,盛装多少完全由售饭员掌握,这就是售饭员的一点小小的权力。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的亲戚是食堂的售饭员,他每次去亲戚的那个窗口买饭,买来的饭菜总要比我们多出一倍。那个同学的饭菜每次多得吃不了,我们和他一起吃饭时,还能分食到一些饭菜,中国人把这叫做“有福同享”。一些同学甚至还把自己的饭盆交给那位同学,请他到亲戚的窗口,为自己也打一份超分量的饭菜。
) B4 j' Y% B' L9 R1 D4 Z; ?0 v( ^
+ ~: ]; `4 _% r( z, }  西方人看来,售饭员对自己的亲戚多给饭菜,显然违背了道德良心,更有违公平。不过中国人不这么看,中国人认为“公平”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对“朋友”是一个标准,对“外人”又是一个标准。西方人把“公平”极端到“对朋友和对敌人一样公平”的做法,在中国人看来反而不公平。如果对朋友的待遇和外人一样,那么朋友和一般人还有什么区别呢? 毛泽东时代中国市面上商品十分短缺,当时有一个非常流行的常用语“走后门”。到肉店去买肉,卖肉的遇到熟人就切瘦肉嫩肉,遇到生人就切肥肉老肉;去电影院看电影,卖票的遇到熟人就给中间座位,遇到生人就给边角座位……。几乎每一个有一点权力的人,都要滥用自己的职权搞“走后门”。现在商品丰富了,以往那样露骨的“走后门”事件减少了,但是各种变相的走后门现象依旧存在。
9 ]" z8 t$ t, \% [6 d" r  w; V6 _% p  ~# A( e( R3 A
  有人把走后门现象简单归因于“以权谋私”,认为搞“走后门”不正之风的人是因为个人品德不好。但是事情远非这么简单。按照现在流行的换位思考概念,我们不妨假设自己是一个卖肉的,遇到了朋友和熟人,也和陌生人一样对待,也给他切一块老肥肉,结果会怎么样?几乎可以肯定,你这样做一定会把亲戚朋友都得罪光了。朋友愤愤地说:“我专门大老远跑去找他买肉,他居然给我切一块和别人一样的老肥肉,这小子太不够朋友了。”亲戚更是找上门来:“我一直对你那么好,你就好意思给我这样的肉?”5 Q; X& w, C+ t' U$ B6 Y# Y3 B* j" i
6 L1 H: a. x- x
  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的做事方法,在中国不但不会得到做事“公正”的赞扬,反而要到处得罪人,到处挨骂。前些时候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一家超级市场打工,有在赏味期限快到期的生鲜食品上贴“半价”标签低价处理的小权力。于是一些留学生朋友就来找他,请他在自己要买的食品上贴上 “半价”标签,这样可以节省一半钱。由于日本店员没有给自己熟人贴“半价” 标签特别关照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该留学生也感到不好意思,拒绝了朋友的贴“半价”标签要求,结果自然是得罪了朋友,断了交情。. X! ]4 p5 I" [  X  [! ^$ L
7 q" M% P7 b6 D* I) ?- p* g
  中国人把人际关系称为“圈子”,是一个非常贴切的称呼。中国人以自己为圆心,把自己周围的人按照亲疏远近来画“圈子”:最里面一圈是父母兄弟姐妹等亲人,稍外一圈是亲朋好友等友人,再外一圈是邻居同事等熟人,最外一圈就是素不相识的外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要遵循“先里后外”的顺序,按照远近亲疏的不同关系,给予不同分量的砝码。西方人崇尚人权,人权也就是人们相互平等对待。可是西方的人权观念到了中国就变了滋味,中国人并不主张人人绝对平等,而是主张相对平等,比如对亲人给予九分关照,好友给予七分关照,一般朋友给予五分关照,熟人给予三分关照,这样就“摆平关系”了。如果一个中国人违背了“内外有别”的原则,对亲朋好友与陌生人一视同仁对待,没有 “摆平”人际关系,就要遭到众叛亲离的悲惨下场。% K# N+ d: Q8 S: z) r+ ?# @4 d) R
9 `( o* \3 ?. c- t# K
  在西方人的概念中,朋友不过是可以谈得来、玩得来的伙伴而已。在西方国家,一个人做生意输了钱,不指望会有朋友站出来慷慨地借钱帮他还债;一个人犯了罪,也不指望会有朋友站出来仗义帮他作伪证开脱。但是在中国,这些都是可能的,这也是中国人把“朋友”看得那么重要的原因。朋友的困难就是自己的困难,朋友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有福共享,有难同当的朋友概念,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在中国,一个人可以看着一个陌生人因为无钱看病死在自己身边而无动于衷,可是同样一个人,为了帮助朋友看病却舍得拿出毕生的积蓄。尽管这是一个“内外有别”的极端例子,但在中国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子,多一个朋友就多一个机会,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有一句座右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中国一个人如果没有朋友,或者朋友太少,那真是寸步难行。- F, k2 I5 x) R" V0 Y* p$ F
% k) N1 l* \. Q, Z
  刚才说了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子的好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多一个朋友也可能会增添一份烦恼。来自朋友的烦恼之一就是借东西,中国人讲究朋友之间不分你我,借东西成为理所当然。以前借缝纫机、自行车,后来借录音机、照像机,现在则发展到借汽车了。中国有不少人考取了驾驶执照却没有车,于是就向有车的朋友借车。可是借汽车不像借自行车,万一路上出了事故,巨额的修理和赔偿费用由谁负责呢?然而借车者不管这些。不久前一个朋友赵某买了一部车,买车的喜悦很快被络绎不绝前来借车的朋友带来的烦恼所代替。一次一位好友借车数日,前往外省的亲戚家游玩,等回来一看,车身多处被擦出明显的伤痕不说,一看里程表竟然已跑了数千公里,赵某感到有苦难言。日后又发现汽车的机器出了毛病,修车花去几千元,从此赵某痛下决心:今后不管是谁,再不借车。
7 F5 P1 i3 f/ [6 I# K4 f7 N, V$ @; _7 w& k# P
  此后赵某的朋友减少了不少,不过烦恼也少了很多。" _* G! E9 G- y0 w: ^8 [: a1 Q
) m! X3 a/ ^( w+ U# J, L
  来自朋友的另一种经常发生的烦恼就是借钱。朋友前来借钱,少则几十几百,多则几千几万,你要是不借,多少年的朋友就得罪了,多少年的友谊也就一笔勾销。外国时而也有问朋友借钱的事,但外国人认为向朋友借钱是自己理亏,朋友不借给自己钱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而中国人却认为向朋友借钱理所当然,借钱的人有理,你不借给他反而理亏。中国人在拒绝朋友的借钱要求时,良心上会有一种对不起朋友的歉意,所以要再三道歉,还要找出或装出各种各样的无法借钱的理由。中国人把这称为“人情债”。
( y9 ~% l" ?% x* d9 N  N; X" h
6 z" q* T; w+ i( J( ?  尽管借物借钱是来自朋友的麻烦之一,但来自朋友的最常见的烦恼还是“闲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正当你准备干一件要紧事的时候,突然有人敲门,朋友来了。朋友也没什么要紧的事,只是来找你聊聊天。这时你不得不放下手头的重要工作,陪朋友聊天。你表面上倒茶递烟很热情,心里却盼着朋友早点走,等到朋友起身准备走的时候,你还要假装客气地说:“再多坐一会吧。”遇到“不识相”的朋友,真的再坐下来聊一会儿,你又得心里干着急一段时间。
. Q2 p9 t- S9 K  X' w, E
# }; t7 n; ^1 i0 f. o  现在中国的电话比较普及了,可是很少有人打电话和你预约聊天的时间,让你事先有个安排准备。突如其来的拜访会不会给别人带来麻烦?会不会影响别人的工作休息?中国人不考虑这些问题。中国人认为朋友第一,不管有什么事,朋友来了就要让位,否则就是不够朋友,不够意思。如果突然到访的朋友来了,你对他说:“我现在有事,请你改日再来。”,那么肯定就要得罪这个朋友了。有时候为了“打发”朋友,往往不得不编造假话:“我舅妈生病住院了,我马上要去探望,恕不能奉陪。”
% m) O5 M1 i9 {) A$ }8 q0 S; `/ P
# M% p4 o+ z; t* z1 x  `+ ~* r; ]  外国人看来时间就是金钱,中国人却以为时间是用来“消磨”的。所以中国人认为去朋友家聊天,是帮助朋友消磨打发时光,这也应该算是帮朋友的忙。远古的农业社会,用闲聊来帮朋友打发时间还说得过去,生活节奏紧张的现代社会中,遇到未经预约前来闲聊的朋友,真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难怪鲁迅说:“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Z% Y# T$ |; E' u7 E" ^. s

+ [. q8 y& f0 [; {1 G! X8 M& p2 }  “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思维方式,是中式思维的一个很大特点。不能否认这种思维方式有好的一面,但不好的一面更为突出,甚至可以说其负面的危害远远大于其正面的影响。最大的问题就是按照“内外有别”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使中国很难实现西方那样人人平等的“公平”社会。我们每个人不是平等地对待自己周围的人,而是根据其亲疏远近关系来区别对待,这样的社会又怎么会有公平和公正? 外国人待人接物,是根据做事的原则,而不是根据远近亲疏的人情关系。如果美国老板优先录用了一个陌生人,忽视了一位多年交情的老朋友,中国人会觉得美国人太没有人情了。中国人只要有一点小权,就会在自己的职权之内,根据人际圈子的里外顺序,对亲戚朋友给予不同的关照。你违反了这个规则,手中有权却不帮亲戚朋友做事,就要得罪很多人,遭遇很多麻烦。
2 n# G( v* v/ G
0 ~3 d/ W4 ~, A& d6 Q, z( S6 [: u  我有个朋友在中国开了一家民营公司,最让他头疼的事情就是那些失业下岗的亲戚朋友,纷纷来找他解决工作问题。该朋友对我说:“你跟他们(那些来找工作的亲戚朋友)说,我是民营公司,是自负盈亏的,他们根本不理会,他们认为我帮助朋友亏损一点也是应该的,不是说朋友之间有福同享吗?”该朋友由于没有接纳他的亲友进公司工作,结果得罪了一大批人,最后连他的亲弟弟也和他闹翻了。原来他只给亲弟弟在公司里安排做一个普通职工,而他弟弟认为他们之间是兄弟骨肉关系,至少应该给他安排一个高级管理职位。该朋友拒绝弟弟的要求后,两人就反目成仇了。7 V6 w: y$ h5 Z
' x' S  @3 N- C! f
  西方人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靠法律解决问题;中国人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亲友,靠朋友解决问题。中国历史上总是克服不了政府官员以权谋私的现象,其深层的文化背景也牵涉到“内外有别”的思维方式。如果说以权谋私现象是因为中国人特别贪图物质利益,这倒也未必。很多情况下,以权谋私并不是在受贿或贪污等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发生的,而单纯是为了朋友,为了人情而徇私。这里举我自己的一个例子。
0 r7 q% y2 P! W2 H' [& u- z3 W) J  `8 k3 ^
  一次在北京乘飞机,一个朋友把我介绍给他在北京机场工作的一个好友王某。王某和我初次见面,却十分热情(当然是看在介绍我的朋友的面子上)。北京机场排队检票托运行李的时间是漫长的,而王某通过他的关系让我从优先通道直接进去,免去了排队等候之苦;他又通过关系把我安排到头等舱,这是我唯一一次用经济舱的机票坐头等舱。当我舒服地坐在波音747客机二层宽敞的头等舱座椅上时,不由自主地感谢王某“够朋友”。王某为我做的这一切显然是以权谋私,但我并没有送他任何东西,也没有给他任何许诺,张某给我特别关照并不是谋求物质上的好处,只是出于“对得起朋友的托付”的人情考虑。7 w+ f- f. ?" W( a7 p2 ^3 ^
6 \: o  C4 N6 v" O' Z2 _
  长期以来中国的法官不能公正处理案件,是人们最大不满之一。很多人以为法官接受了金钱贿赂而“贪赃枉法”,其实事情并非这么简单。很多情况下法官的枉法是出于人情的考虑,而不是因为接受了钱财的贿赂。《水浒传》里有一个典型 \"人情枉法\"故事:宋江的情人阎婆惜发现宋江与晁盖等江湖大盗有来往时,宋江为了灭口杀了阎婆惜,而卖糟腌的唐牛儿误被当作犯人绑到县衙。浑城县知县与宋江私交甚好,他明知唐牛儿是冤枉的,但为了开脱宋江,就拿唐牛儿为宋江顶罪,刺配五百里外。书中的浑城县知县并不是贪官,宋江也没有对他进行贿赂。该知县之所以在宋江案件上不公正执法,不是出于贪赃枉法的物质贪欲,而是出于\"救朋友\"的人情义气。, |. U' ^& W0 g1 Q& ?7 `. R. c4 a
9 r* [! N9 A7 i1 R
  人们常说中国是“人治”而不是“法制”,这也体现出中国人“内外有别”的中式思维。中国人习惯根据与自己的亲疏远近关系来区别待人,所以中国人在执法时也不免出现“内外有别”的因人废法现象。法官遇到朋友来说情怎么办?不理会朋友的情面公正执法的话,显然会得罪朋友。如果你是一个法官,你愿意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而得罪好朋友,还是为了顾及好朋友的情面而偏袒罪犯?中国人往往会选择后者。中国人首先考虑的是人情,其次才考虑法律的公正, “人情”高于“法律”,当然就会出现“人治”高于“法制”的现象。
" `' g6 y/ J2 J& M% N$ L. v# w5 z1 P' C  P  u5 d9 N+ A" x3 r* r1 ^
  另外中国的朋友还有一个问题:朋友很容易骤然转变成仇人。中国经常听到有人恨恨地说:“某某真没良心!我以前对他那么好,他现在居然这样对我。”我们在做事时,没有摆平朋友之间的关系,没有周全朋友的情面,就很容易得罪朋友,而在中国得罪了人往往是要遭到报复的。朋友不成就成仇人,这也是中国人要特别慎重处理人情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0 a1 G3 W( ?8 p) H+ ~! I: p/ z! u0 [# V6 _
  西方人不仅在政治上法律上有人人平等的原则,在经济上也有“在金钱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西方人做买卖是生人熟人一个价,谁出的钱多,就给谁更好的服务。而中国在经济上也讲究人情第一,中国人做买卖时生人和熟人价格就不一样,往往是熟人比生人付出的钱少,却能得到更好的服务。在西方是纯粹的市场经济,到了中国就加入了很多“人情”色彩:既讲金钱,又讲人情;既依靠市场,又依靠关系;既提倡顾客第一,又不忘朋友至上……。所谓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大概就是这个样子。6 m6 J' e$ X, z* D6 P* g' c
2 Z5 s; J" r: D! H
  西方人在社会上寻找公平,追求平等。我们看到西方人提出的要求多半与平等有关:妇女争平等选举权,残废人争平等工作权,爱滋病人争平等入境权,同性恋者争平等结婚权……。中国人则是在社会上寻找关系,追求特殊待遇。博士生要求优先解决户口的特殊待遇,海外归来的留学生要求优先解决职称的特殊待遇,本地人要求优先被雇佣的特殊待遇……。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取平等的运动,中国人非常习惯对每个人分别给予不同的区别待遇。8 \' E& p7 o6 |$ Y9 @

0 _# f) q* ?  ]1 b4 G  今天不少人提出在中国推广“人权”,却较少有人提出在中国推广平等。其实人权的前提就是平等,人人平等的社会自然就会尊重人权,而在人人不平等的社会中只能产生特权,不可能产生人权。然而要想在中国推广“平等”,第一个难关就是中国人“内外有别”的中式思维方式。因此我认为应该在中国提出一个口号:“生人和熟人一视同仁,朋友和陌路一律平等。”
5 P+ k6 K) {$ Q4 H4 v8 C+ d [/COLO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海外华人中文网   

GMT-8, 2024-11-22 00: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