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7-31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之二
[SIZE=\"4\"]罪福皆空
# K, A8 N2 K3 n
# y2 X# \1 N. x3 O. l) D 很多佛友对于以前曾经犯下的过失放不下,其实,这还是完全不必的。
, N. h! R/ ]! i$ }$ x9 e; q# [+ M+ {, L' v5 \: t
在《话说真心》一文中。我们谈到了一些贩毒的人,还有两个杀业极重的人,他们的果报本该是地狱。但是,他们没有下地狱,他们安然往生了,他们永远脱离了六道轮回。和他们相比,我们还有什么可执著呢?
5 l9 f4 V: I/ p- ?) C
1 V) K9 d4 u( b6 x8 N( k* ~# V 可是在生活中仍然有人会问:“你说的这些人所犯的过失都是在信佛以前,可是我在信佛以后,也犯了很大的错。我还有希望么?”那么我想问您,有谁在信佛之后什么过错都没有犯过呢?2 r# E4 B. ]7 g E
3 m o' P6 c# a
还是让我们再来看一个往生的例子吧。2 U1 h! W9 F) W% M O) f; y8 ?
+ m+ m/ E# P8 [' |- m1 ~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吴琼的人,早年出家,后来还俗了。还俗之后还曾经两度娶妻。并生有两个儿子。吴琼还俗后,做了厨师,屠杀了不少生灵。每逢杀鸡杀鱼时,口中还念念有词:“阿弥陀佛子,好脱此身去。”每逢切肉时,还一边切一边念佛。尽管他也信佛念佛。但是终归是造了无边的罪业。2 L8 n: z3 d1 l. {4 j2 F
9 b( ?: R v |3 N9 B, N2 E 后来,他的眼睛上长了一个鸡蛋大的瘤子,他这才害怕了,于是,他自己造了一个草庵。在那里昼夜念佛修忏,绍兴二十三年秋,他突然对本村的人说:“我明天戌时就要往生了。”村里的人都笑他:“你也能往生?”
) Q& X0 i3 @ k0 p% k1 d7 }' E
( N- c9 B, P8 d( s J C3 V( } 到了第二天晚上,几个佛友来送他,吴琼说:“我今晚就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你们送我一程吧”并当众作了一首偈,作完之后,端坐念佛,念着念着,突然对众人说:“佛来也!”说完,就坐化往生了。6 F, [3 K7 N' @1 d' [& {% S5 V
; e* g' |( X8 M' G! E3 g d 这个往生事迹记载在《龙舒净土文》中,绝对真实。: Q, [1 C+ \7 G5 O7 d& w" v+ G0 ^ X( h
' h& S" l! o N3 `4 [8 P6 N 从这件事情中我们看到,吴琼为僧还俗,而且造了很多杀业,那都是极重的罪过。但是,他没有下地狱,而是往生了。
3 {, A0 _9 h4 n1 c& G( X3 G( p6 Y k" P1 ^' N S) e" v
听了这个事迹之后。您还会对您在学佛之后所犯下的过失不能释怀么?
# m2 N0 f I1 F
0 b1 M+ r, b5 I9 E6 s4 X 可是您信么,在生活中依然有人会说:“那他是一般的根基么,都有可能是菩萨再来。”那么请问。我们要在什么时候放弃执著呢?就算这些人都是再来的菩萨,他们不也是来告诉我们要看破,放下么?
# l8 Q2 H, L+ w- r( H7 b. Z: C. k' ~/ X5 v3 P: |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在信佛之后,再犯过失也不无可能。只要我们不放逸,只要我们能有一颗向上的心,我们终会改变自己,成就自己。您说呢?
7 C' ?* A8 i+ S- ]
( G2 W1 {. l8 b) a0 f% A% H 错误是一定要改正的,但是疑惑却是完全多余的。佛法的真意,是“看破,放下,自在。”是“前境若无心亦无。”是“罪福皆空无所住。”每当我们心中出现疑惑时,我们要把它轻轻放下,然后一心念佛,在经历过无数次的历练之后,我们终会成就。
# h/ h8 a% T- t, f) e7 @
- Z1 |( b0 q8 v+ ] 善哉,佛是圣人,圣人的心中是没有分别的,我们何必用普通人的那种分别的心,来衡量圣人的心呢?1 {; u0 d: ?1 s* C7 {. u$ T: M
9 `# m4 Q+ y) ]8 ` 疑惑时,真的是我们自己错了。; E0 n! T. U" q8 X: k
) T* P" l6 [9 O5 t. b" U+ e1 X$ b/ K2 ?* Y: d2 v
清凉心语/ m' _* z8 Y8 s& e( h- e
1 P/ |# T/ U0 [* r3 ?1 b4 {# c. t
甘心
% ^- L! S$ o6 U$ R( H6 P1 {% n e$ B9 \$ w% }
高僧大珠慧海禅师,曾经和一个参访者有过这样的对话:( g J2 h# c7 U' {
+ J% Q" V- ^$ Z4 Q! T: O) t
参访者:“和尚修道。还用功否。”6 F. U# ?. S: r
6 ~& r: t6 [; ^5 }. ]8 x2 Z
师:“用功。”$ A: I; ^( E- y
! d# G- p' G D: Q 参访者:“如何用功。”1 x; p2 h5 B" v; a9 K3 [* F
( ?; |+ j' P! Q4 Y2 o& e( }, a 师:“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u: h. M$ {* L+ r
- ?$ P6 Y# R, W0 J# L
参访者:“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 M; P% M1 ?( |" M4 N0 D
, V, }1 ~4 ]; _: l4 @- X
师:“不同。”
# E8 |' q0 G4 t! r3 F. G! D% ~( i
/ B0 u9 A: h6 y/ E: z3 G$ ] 参访者:“何故不同。”
, P6 e f, _. E5 c6 ^- w& B I9 O% h- M& } P: t; M! p! e7 p
师:“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3 {8 L9 c. z! q* I) y0 N q
% Y: Z" x$ K8 j6 h- c$ b, ^6 m1 o
从这里我们看到,真正的行者和普通人表面上看起来并没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真正的行者对现实甘心。我们向行者学习,就是要学习行者的甘心——甘心忍受现实的苦难,甘心面对现实的得失。" C; X/ ]/ \/ m. U
6 S" p1 H+ D, T d3 p, j3 ^ 当我们真的能够去做甘心忍受苦难和甘心面对得失的实事时,我们就已经开始学会修行了。+ [$ M9 L" L. L1 L$ T
0 e2 h1 C$ {% O* Y) @
忍辱
7 g3 Q3 i# j; j' G1 C5 c1 {$ u( C: b% Q/ x' ?1 h
忍辱,不是咬紧牙关,更无需君子报仇,那种咬紧牙关才能做到的忍,只能忍耐一时,终会爆发。那不是真正的忍辱。/ L' L6 }& f% | @& O0 @- |5 ^' h
4 J' S! q- _& h7 i& L2 H
坦然面对现实的苦难,无论生活怎样,都甘心忍受,绝不抱怨。是名忍辱。; K+ R2 B! y8 R0 @: g3 t6 P
% ^8 Z: i/ x9 s- G6 q. A6 j
那么,就让我们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吧!2 D7 S( M7 `3 l9 Z
& {. `) G1 p! n% c8 o
随缘
( u6 g" S9 l2 o; N: ?
( C2 i5 n; O, d; }; q1 ? 在佛教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随缘。
7 e% q K0 L% M: N* D7 W0 h* n$ }9 m& M/ T5 `
随缘,就是您遇到什么样的缘分,就去面对什么样的缘分,您该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1 U @/ \3 _! U& m4 X
" {- o( D& T. ` B8 v. x# V 在随缘上,佛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当年佛在讲法的时候,一直是随缘的,弟子们不问,佛不说。
% c, R6 c8 { m# _" C& H, Q( ]# o/ R/ m7 R
随缘和攀缘是相对而言的,理解了攀缘,才能更好的理解随缘。$ c& C& {, W! `! p. U
4 M2 L' D f' c4 V
我在生活中就曾有过很多攀缘的事情。在以前,我曾经到处劝人信佛,也不管人家爱不爱听,结果人家不但不信,还觉得我这个人怪怪的。还有,我曾经把行善理解成学雷锋做好事,到处去找好事做,却忘了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忘了自己最该做的事情,应该是自己的工作和自家的家务。
& Q6 d0 f* j0 ]- y- H2 A* \0 {/ z- u6 V. S2 i: `7 B
现在,我明白了随缘的道理,我只在有人问我的时候,才谈到佛法。我只在我遇到的事情和我所应该面对的事情中,去众善奉行。我深知,家庭和工作场所才是我们的第一道场。我们只有在自己真的有余力时而且是在缘分找到我们时,我们才能在我们的分外之事中随缘行善。
2 F/ c: |! U5 `0 m/ _2 {0 X% J) Z% J$ N8 C- b7 G$ {& n/ d; y4 p
善哉,一个懂得随缘的人,他的修行和生活才会更有条理,更加顺利。* T: P' |- F' P8 e: \
% a8 w3 A! f$ b% x! L0 n在家与出家
2 P. Q. ]+ n+ E* u% j; n$ D
7 m! y1 v2 x! X! T1 E6 V8 b) E 很多学佛的人,在生活中受了一点点委屈就要出家,却不知道出家需要很高的要求,最低限度,也要能够忍受出家人的清苦,您想,就连现实的苦难都不能正确面对的人,出家有什么好处呢?
/ X" U4 |& @3 x" F3 D K0 }$ c
+ `! D+ N7 ?6 Q2 ~( ~8 R “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也。”这句话不是说着玩的,出家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随意的去出家,绝对无益。
3 p$ ]6 c% \/ V8 ~/ f$ G c0 ?9 ? U. T" Q5 d" i; `
所以,我在生活中绝不轻言出家,也劝人不要轻言出家。- b* \9 K4 d2 B
6 }# L9 y! I; a. q" W' L 我们应该知道,在家出家,都能成就佛道。而对于多数人来说,在家修行更为得利。# a \* o8 B) q/ w% t
W+ _2 ?( p0 J( Q! `, v2 [夫妻生活& c A, C$ r+ R; n+ Y* ?) L
, P! W- R6 M, u. P% f
好多在家学佛的人,对夫妻生活存在着执著。其实,大可不必。
" J+ L" f2 m4 R# R- H! N# ~/ f% j% [- O+ ^
我们毕竟不是出家人,我们在家,就该遵守在家的原则。请想,如果我们不能正确面对夫妻之事,或是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应付了事,那么别说对方,就连我们自己的心情都一定不好,这不仅会影响我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搞不好还会造成更多的家庭矛盾,甚至造成家庭破裂,最后影响到自己的孩子以及双方的老人,乃至把这些影响的后遗症带到工作中,这是不是和我们的修行更加背道而驰了呢?7 D5 Z1 e9 o3 k" P X! C5 f! P
: v7 [8 K. D R' D6 W1 R5 }. R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顾全大局,既然我们选择了成家,就一定要承当起家庭的责任,而夫妻之事,也是我们要承当的责任之一,我们既然要面对,何不坦然面对呢?佛教中不也有“正受”这一概念么?
" X" f( t1 ~; r7 h* D& W
* E% w' {) u6 h) V4 C: ~ 您不要有什么不良的心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真正肮脏的,只要您的心不肮脏。我们坦然面对夫妻之事,不但不脏,而且从实际意义上讲,是在行善。是在护持佛法。佛告诉我们要以善为本,要众善奉行。只要我们做的事情的本质是善的,我们就不必执著。我们对其他的人都可以做到众善奉行。我们就不能善待自己的爱人么?' Z$ I9 k% ]# `/ y( m
3 Q- r+ `: ~- ?* [& b 有些事情是不必我们故意去做的,在上了四十岁之后,人们都会认识到纵欲的危害,很多夫妻都就此断了房事,就算不断,也会越来越少,这还用您去操心么?( Y1 O. U8 B( g9 |
+ y; W. m6 W0 h2 h" b" s( Q; E 总之,无论在任何时候,您都不要伤了夫妻间的感情,这是原则。要是我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么我们还谈什么上敬下和呢?我们还谈什么家庭道场呢?9 R% L/ U8 M2 R! `3 ^4 i2 ~' f
! I/ u/ P* R, e5 [+ U( X7 P2 P
我们要行善,首先要善待我们自己的家人,您说对么?5 @$ Q7 l6 \6 a9 l" P1 V/ x
( b( ]9 r; w7 l6 Q8 g信佛
' [1 l1 |0 a0 Y# f
1 z1 p! K& }4 d6 U! B' x$ W7 s( { 净空法师在学佛多年的时候。有一次去拜访他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在见到老居士时,老居士第一句话就说:“你要信佛啊!”
4 x3 @! _5 E) L& T& [5 p4 u4 m( k
|* x, p( V" d) ^ 我对李老居士这句话,感触很深,现在我问您,您信佛了么?如果您说您信了,我再问您,佛在《大集经》上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人得道,唯依净土,得度生死。”您信了么?
) J& N) ?$ a/ r/ C+ i! B+ q' W( x$ \/ e. N
善哉,也许我们不必去访名山,拜高僧。那些念佛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就是我们的榜样,现成的名师。
$ s7 y& k8 _; O% w7 F- w; p$ F, f ?: b' D z' c$ o
神通
" W& Q/ G- E8 {7 T- i4 F- J# e) m3 E) I( }6 K
学佛有成的人,就会具备普通人所无法想象的神通。但是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绝不能追求神通。
' I, m6 @ y& j* b
7 s; ^2 a) C9 w" s 这道理并不难懂,您想,如果我们追求神通的话,我们就无法一心念佛了,这不和我们的修行背道而驰了么?5 {9 [- n( _, ~1 i' \" E _
! n! j7 E5 {: y2 | 有了神通的人,绝不能轻易示人,佛曾告诉我们,末法年代的菩萨再来,也绝不轻易显示神通。只有在遇到特殊的缘分时,才会有所例外。其原因很简单,魔也是有神通的,如果佛菩萨在我们这个时代随意显示神通,就会让我们分不清哪个是佛,哪个是魔了。
" v( g% j( L, n( F2 o8 m! X& V
, G7 \3 Z* P/ m) n1 Y. L0 D 所以,在我们这个时代转世的佛菩萨,都是以讲经说法来劝化世人,绝不轻易显示神通。切记切记。
9 x2 h+ y1 U+ E5 y' ~- M3 R. m- _" h
念经与学法6 g9 r* [7 l+ F- _ S, C
$ \6 R( J, D7 M/ v% ?" m/ W4 r! X& R
末学每天除了要随缘念佛之外,还要诵持十遍大悲咒。
5 H O' d0 \2 t( b" H' p% X$ E' |0 V6 }7 v: ?" ?9 g" `
末学自己本人是不念经的,但是末学却从来不反对别人念经,末学的母亲就念经,她老人家除了每天早晚各念一遍《无量寿经》之外,还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其他法会的日子里念早晚课诵,以及庙里念的净坛,供佛等经。而且都背了下来。
$ b2 p# C1 C1 I
" ?1 H. \* C5 A* F' Q 末学认为,学佛的人一心念佛也好,再加上念经持咒也好。都是缘分。也都随其自己所愿,不必分别。但是,只要您念经持咒了,您就一定把它彻底当成您修行的一部分,在念经时,一定要把它当成同念佛一样重要,绝不可有正行和助行的分别,一旦心有分别,那么念经持咒的心就不专了。如果您不分别,那么非但您每时每刻都在修学佛法,而且也没有夹杂不夹杂之说了。
( N" S- u8 v3 W- [1 c7 Y! d5 i+ W1 s6 W a3 b0 B+ O, t# ]
学佛的人一心持大悲咒,一心诵一部经,在持诵几年之后成就佛道,和念佛几年而成就佛道,都同样正常。所以只要您不分别,您要诵经就去诵好了。只是别搞得太杂就好。
! k/ \! J- J4 O! l' L
; u m% e9 J }/ O+ `: V0 m, l 至于听经学法,那是初学佛法时我们必须做的,不然的话我们怎么知道该如何修行呢?
5 p; o1 }( x, C
. e, @0 [+ z! K* j; C 末学认为,学法也不可贪多。您可以先看《觉海慈航》,然后再去看印光大师的文抄,再听净空法师讲的《无量寿经》,就足够了。
9 ~/ |' O% w& I/ \/ R% }, \, z* b! Q! f p
末学在这里给您个建议,您在念佛的同时,最好再加念个大悲咒,在您念佛不相应的时候,念它几遍大悲咒。然后再回头念佛,就相应了。还有,大悲咒中都是菩萨的名号,您念大悲咒,可以保护您不受任何天魔外道的干扰。
O Y1 B. U' K$ Y- R, i, n
! d4 l3 o, S* N) W+ A- m如入无人之境
) n3 [- w9 D" D4 f6 f+ ~. Q
) e; y( a$ K2 `4 U9 E* E0 } 在最近的一段日子里,我喜欢自己在大街上漫步,一边走一边念佛。
$ V9 w4 {2 L. F" ?# C0 q9 p: P5 b' o) u
在路上,有许多人走过我的身边,我对这些,既不烦恼,也不执著,我只管走我的路,念我的佛。5 k" G" X/ q. Y' n. y. Z) V
" X0 C& l0 A o4 S8 @) L4 B; } [7 w 善哉,在有些时候,我真的有一种如入无人之境的感觉。
- [4 }7 W& V& l. Y* ^# a" `! O, S/ h, s# Y! w* D
我坚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好好去做,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在做世间法中和念佛中心无分别,那么终会有一天,我们在哪里都能做到如入无人之境。 [/SIZ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