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8 n/ K5 R3 U
Z, m- ~4 d( y( Q) X) O8 X# r3 q7 w) q! |
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深空探测”时代正式开启。中国也成为继美国、前苏联、欧盟及日本之后的第五个“月球俱乐部”成员2 x3 d9 L6 \6 ?: W
* l) ]7 w- C3 `& R 【网络版专稿/《财经》杂志记者 王以超 实习记者 李娇】10月24日傍晚18时05分,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CE-1)从位于四川凉山州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K2 P9 V4 }4 M& s1 D
( `' b0 ^' ~2 W% K+ j! w; [ Q 由于当地天气良好,虽然略有阴郁,但未出现火箭发射最为担心的雷雨及强烈大风,“嫦娥一号”顺利抓住了为期三天的第一个“发射窗口”。8 v7 @8 Z: `/ w8 x2 [
0 ^1 c! p. [0 M2 ~# b9 x+ t: c
按照此前的预测,这一发射窗口将持续到26日。设若这三天的气象条件都无法满足发射需要,则整个发射进程将顺延至2008年。" i5 ?; U& f3 B9 ~3 Q+ }9 ~6 w
; F$ g" x) m0 A9 L; d. U9 L$ r
截至24日晚8点,已准确进入近地点为205公里、远地点为50930公里的绕地轨道的“嫦娥一号”一切运行正常。此前,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已经在卫星发射中心发表讲话,对成功发射表示祝贺。4 F4 h5 Z7 u1 C) I/ j' S! Z
) m* V1 P8 M+ h; B( u. R
按照计划,在今后13天内,“嫦娥一号”将经过加速、轨道修正以及制动等共计10次变轨;倘若一切顺利,卫星将于11月7日正式进入距离月球表面200公里的绕月轨道飞行。' {" t9 |6 L, \6 ]7 ]
9 a' m8 K% @$ C+ M; B: d4 }+ c! S
业内人士对《财经》表示,如果“嫦娥一号”探测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无疑将给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启新的一幕。9 A" U1 C1 Z8 C u6 B! I
1 Y }: l; d: ]) i9 Q
之前,中国于197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2003年,“神舟五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又令中国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成为第三个“载人俱乐部”成员。
. a+ l. T" F$ k
/ s! S: r0 r, T9 a8 h) q5 F. m% v 但之前中国进行的所有航天发射中,飞行器都是在地球轨道上运行的;而“嫦娥一号”将极大地开拓中国人太空探索的新疆域,把目的地延伸到不再以地球为中心的“深空”(deep sky)之中。
9 S. j; }; j. Y! r6 O7 S4 ]- B$ |# j/ J& |6 \
与日本刚刚在9月份发射的“月亮女神”探测器一样,“嫦娥一号”也担负着更精细地了解月球这个地球近邻的使命。通过对月球表面的三维成像、对月球矿物成分的分析、对月球土壤厚度的测量以及对距离地球4万公里到40万公里尺度内月地空间的探测,科学家有望更清晰地了解月球的特性,以及它与地球的关系。) z: ]: Z( @6 s! q! {( @8 x- ?2 A
) j& L; D) h6 S! @+ r
继日本和中国之后,印度和美国也已经确定,2008年年内将发射自己的月球探测器,时间分别预定在当年4月和秋天。8 N/ h+ U0 T5 e" s
! c- I: A! v7 F f7 H8 h% K9 u
当然,对于中国而言,“嫦娥一号”还仅仅是在月球探测方面迈出的第一步。业界普遍预测,在2012年和2017年前后,中国很可能会继续在月球探测的道路上前进,分别实现在月球上软着陆,月球车巡航以及采样返回地球。
, v( i( m) }" q) P7 I" |# q& m0 I L, t
但知情人士在接受《财经》采访时也坦言,由于后续工程的复杂性,远远超过“嫦娥一号”,即使经费预算不存在问题,这一时间表也存在很大的变数。要知道,“嫦娥一号”最初预定的发射日期是2007年4月,但出于安全优先的考虑,一直推迟至今。
# u" S5 Z( m8 K+ W" f5 h
i' K7 Q) {4 T5 m* B 此外,未来的中国探月计划会否寻求国际合作,也是外界普遍关注的话题。5 n1 h4 p7 [$ l% i" D
' h7 k) T& X1 Y. a) c1 O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已经公开表示,中国的探月计划将成为一个“开放项目”(Open Project),这意味着中国可能会在和平探索太空方面采取更加积极的合作态度。& }5 n% Z/ W6 K9 y7 L: q
8 C* M: @8 e8 Z 印度探月项目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印度国家科学院名誉院士Narendra Bhandari博士在接受《财经》采访时也表示,即使经济上不存在问题,如果缺乏良好的国际合作,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承担太空探索的使命,“我们不能在互相孤立之中,去探索太阳系”。
, g1 m/ i0 V# X, D1 b+ v1 M& ~& P( n
, Y) c/ V* d( h- J5 n5 @5 s 欧洲空间局科学项目主管索思伍德(David Southwood)在接受《财经》采访时也强调,未来在更大范围内的国际合作也是有可能的。毕竟,在太空探索上,人类已经逐渐意识到合作比对抗更加重要。目前美国、俄罗斯以及日本等国正在合作运行的“国际空间站”,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h7 k# S; h! I/ |, N2 [2 J" X
3 Y* L' A; ]( k:04: :05: |
|